【人生之钥】

【人生之钥】昭雪“杀人灭尸”案 救六命连获六子

天道不爽、果报昭然
昭雪“杀人灭尸”案,救六命获果报的善事就发生在清朝徽州府。示意图。 (Pixabay)
font print 人气: 3178
【字号】    
   标签: tags: ,

平反冤案救下六条人命,结果本来膝下无子的他,事件之后连获六子,真有这样的果报吗?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就有这样一人,曾任安徽按察使的李奕畴(字书年),他慎治狱案,留名《清史稿》。看他怎样审理霍邱县民“杀人灭尸”案呢?

清朝时,安徽霍邱县有一县民叫范二之,家境很贫穷,其父亲为他村人当雇工。范二之由于家境贫穷讨不起老婆,便入赘到某村魏老太家。魏老太太只有一个女儿,也是贫户,靠卖馄饨为生。话说范二之入赘魏家的次年正月十四日突然不见了,那时离他入赘魏家快满一年。

魏老太叫义子韩三和邻居到处寻找,一直都无法找到他的踪影。范二之的父亲怀疑自己的儿子被害,于是屡次到魏家寻闹,还谩骂魏老太的义子韩三,彼此争吵间被韩三推倒在地,于是跑到县城控告魏家人害死了自己的儿子。

平静的村落失踪了一个人,引起一件悬案。 (Pixabay)

县令王某提人审讯了几次,毫无头绪。当时,官署内雇用一个新奶妈到任,她恰与魏老太是同村人。

王县令问她:“你知道霍邱县魏老太家女婿的事吗?”

奶妈说:“民妇知道,民妇恰好和她是同村人,近日从他家邻居那儿听说,好像是因为奸情引发了命案。”

王县令苦于案情胶着,此时奶妈的闲谈话牢牢烙入他脑中,成了他的先入为主的成见,认定范魏氏与韩三有奸情,韩三起意伙同其母女将范二之杀死灭口。(注:《清史稿》中记载犯案者有五人。)

县令命牙吏严刑拷打、反复盘问三人“人死了,尸体在何处?”

魏家母女连同义子三人受不了酷刑折磨,最后说是当时把尸体肢解了,放进锅里煮烂,将骨头锉碎,泼进了土坑里,毁尸灭迹了。三人都说出了一样的话,于是案情就定了下来,人押送到安徽府衙,审理结果和县府审讯一致。

明镜高悬安徽按察使

当时安徽按察使是李奕畴(李书年,1754年—1844年)治理刑狱案件以明慎慈惠见称。他提审此案犯人时,发现三个犯人的回答都是顺口而出,好像是早就背熟了口供似的。他经过多次审问,三人也没有改口,这让他心中很是疑惑:这明明是杀人死罪,为何串通好答案寻死?因此他迟迟未结案。

知县一方等不到案子结案,因为结案压力,一直请问案子的进展,请上方快结案,否则愿请发知府重审。

李按察使并不同意,他认为人命重如天,疑点没厘清不能轻言结案,就另行委任高太守审理。

李按察使对高太守说:“霍邱县有一悬疑命案,愿委托太守明审。”

高太守说:“下官愿闻其详!”

于是李按察使把案情告诉他,叮嘱他说:“此案中,还有疑点未厘清,疑犯承认了煮肉、锉骨之事,但是人的肺肝肠肚等内脏到哪去了?汝可以从此处追究,或许能露出端倪。”

高太守接手分别审讯三个犯人:“人是你们杀的话,那么死者的肺肝肠肚等内脏的下落到底在何处?”

三人都惊愕得目瞪口呆,没想到有这一问。三人的答话,前言不对后语,更露出漏洞。于是按察使提了当时办差的县衙役严行考讯

衙役说:“小的最初奉县票查找范二之的时候,查知范某有两家亲戚,一是姑母,一是表伯母,就前往查缉。小的先找到范的姑母家,他姑母说:‘在正月十五日,民妇的侄儿在这里吃过元宵,然后离开了。’然后小的又去了他表伯母家,那家人说:‘他正月十八日在民妇家住了一夜。’当时小人怀疑范二之没有死,打算回县衙禀报这些细节。”

按察使问:“后来呢?报告了吗?”

衙役回答说:“可是当小的回到县衙时,犯人已经认罪了。小的私下报告主管,反而遭到斥骂.说小的不应该把案情搞乱而向上报告,因此,小的就不敢再多话了。”

按察使听完后,感慨地说:“范二之果当没死,案中有冤情,断不可草率结案啊!”

他下令属下责令范二之的父亲,再去寻人。这个案子就悬着,等待进一步证据、证人的发现。

半年后,案子有了转机。 (Pixabay)。

半年后某一天。

按察使大堂前来了一个人,风尘仆仆,跪地啼哭喊叫:“草民是范二之,前来投案。”

来人正是范二之。李按察使立刻升堂亲自审讯他。范自陈说:“草民因为欠了一身赌债,被人追债,只好在一月十四日离家,潜逃外省。昨天遇到一个邻居,他告诉草民家中遭遇危难,草民的妻子、岳母都被抓捕入狱了。草民才急急赶过来投案说明真相。”

于是,李按察使把他置于个室,同时命人提三个“犯人”,再次个别诘问谋杀被害人情状。结果和之前一样。他明示三人明日是行刑之日,三人仍然点头认罪。

这时,李按察使就命人将范二之带到三个主犯面前来。他们突然见到范二之现身,都错愕不已。

范的妻子上前一把扯住丈夫哭嚎,激动地说:“你到底是人还是鬼?这些日子你都跑去哪儿啦?连累我们在这儿受罪啊!”

魏老太怒道:“我原以为一家子性命都将被你断送,你今天又跑回来干什么?”魏氏母女俩半年的压抑、惊恐尽付哭声中,一旁的韩三则仰面哈哈大笑。

悲乎?喜乎?端坐大堂上的李按察使一时无语。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开始质问三个“犯人”:“你们既然蒙受冤枉,之前的审问中,你们为何都不说真话翻供?”

韩三表示:“小人经过县衙门、府衙门十多次审讯,受够了刑,非常害怕痛苦。我们的答话是县差教说的。他且说倘若我们翻供,就得重来过,再审,得遭受更多回的苦。小人早已经胆颤心寒,只希望早日结案,一死了之,何敢冀望伸冤呢?”

李按察使抚卷感叹……这时,办案的知县和知府两人闻讯赶来,踉跄进了门,伏在地上哽泣地说:“只有大人您能救下官!”李按察使好言相劝说:“汝等平时常笑我办案多疑、不善决断,今天这个案子不正是我多疑,才得以一雪冤情的吗?若依照你们的审讯结案,魏老太母女和韩三都得判处极刑;范父诬告他人,府、县官员失职,都应该抵命,合计起来,这一算就有六颗人头将落地。”……

昭雪冤案  阴德果报

此件冤案得到昭雪,城中百姓万口称颂,说按察使做了一件大阴德的事,让人拨云雾见青天,必有厚报。这一年,李奕畴按察使已经年过五十,一直无子,就在来年他意外得了一子,取名“铭皖”,就是铭记这一件事的。铭皖在道光庚子年中进士,李奕畴是乾隆庚子年进士,父子相隔一甲子都是庚子进士,同列道光皇帝的恩荣宴,一时传为佳话。李铭皖后来任刑部广西司主事、苏州府知府,也是《苏州府志》的修撰者之一。

李按察使后来总共连生六子,和此件冤案水落石出救回的六人刚好同数,果报昭然,应验天道不爽,真是奇妙呀!道光十九年,李奕畴获得恩宠加赠太子少保官衔,享寿九十一岁去世。天报善人,善有善报,此理亘古常在呀!@*#

资料来源:
梁恭辰《北东园笔录》《清史稿·列传一百四十六》

─点阅【人生之钥】系列─

责任编辑:古容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商人总是把利益摆在第一位,不顾礼义道德,甚至过去有句俗话说“十商九奸”,指责商人为了赚钱而不择手段的行径。但这也不是绝对的,有些道德高尚,品行良好的商人,他们不为巨大的利益所诱,分毫不取别人的钱财,清高自守,义气干霄。本文就举这样一个例子。
  • 街言巷语中不乏冤魂讨债索命的传说,不同阶层的人都曾有过的遭遇。乾隆年间,两个书生就有过这样的经验,冤魂讨债所为何来呢?清朝当涂县的黄钺(1750年—1841年,字左田,号左君,谥勤敏)应科考,进入考场,坐在某字第一号上。天快黑的时候,看见号门外有一个女子常来窥视,感到十分惊讶,因为考场里哪会有女子到来呢?于是他正襟危坐,看看有什么怪异人事儿出现。
  • 常言道:一命二运三风水。古人关于风水有许多精辟的论述,例如:“住场好不如肚肠好,坟地好不如心地好。”又云:“世人尽知穴在山,当知穴在方寸间。好山好水世不久,苟非其人寻不见。我见富贵人家坟,往往葬时本贫贱。迨其富贵力可求,人事极时天理变。”下面就讲两个有关风水的故事。
  • “百善孝为先”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孝道是构建中国社会伦理最基本的元素,在古今社会中,孝更是衡量一个人道德行为的根本标准。那么,不孝之人,是否会受到天神的惩罚呢?我们来看两个故事。
  • 当今的年代很少有人在讲“五行”了。但在中国的古代,人们知道五行是天帝赐给大禹治理天下的九大法则的第一种。虽然有些现代人不相信五行,不过,五行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身边周行。本文举一个“命中利北不利南,在南方一试难中,在北方则隆隆直上”的实例。
  • 清朝时,海宁郭去非,他生来就对琴弦的声音情有独衷,在襁褓中听到有人弹奏琵琶,就在母亲的怀中欢喜跃动。少年时学琴之后,几十年中不分寒暑,从早到晚都在弹琴。因此,心境平和,恬淡寡欲,不但没有追求富贵之心,即使面对外界的诱惑和嘲笑都不为所动。人们却视他为痴人,没有人知道他真正的才能。
  • 杭州人邵艺洲,性情爽直,喜于交游。有一次他在街市上偶然看见一个卖艺乞丐。这乞丐舞弄的刀剑棍棒,各种各样,都能出神入化,绝妙异常。邵艺洲心里明白此人本领高强,不是寻常的乞丐。……后来他们怎样变成了生死之交?
  • 清朝的华亭人汪瑾,五十多岁时在京城仍然布衣不第。秋风吹起,他十分厌倦在外客游,动了思念家乡之情,便乘船南归。在归途他遇上了不寻常的事。阴阳两界人事相通的事给世人展现了善恶终有报的道理。
  • 一对来自不同家境、贫富差距极大的男女同学,有志竟成终成眷属,但是,后来遭逢战乱生离死别……,道尽人生无常。
  • 距离嘉兴三塔湾二十里,有一座塔孤零零地立在官塘旁边。塔上下共七层,高约十余丈,中层刻有“鹤秀”两个大字。塔面临大河,背后全是农田,旁边并无寺庙。路过的人以为是当地人为镇压风水方面建造的塔,但却不知道塔名是什么意思。后来问秀水县的人,才知道塔并非为风水修建,而是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