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无才便是德”究竟是什么意思

文/周晓辉
古代女子主要通过宫廷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模式,读书识字明理。图为清陈枚绘 《月曼清游图册》局部。(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48724
【字号】    
   标签: tags: , ,

提到“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尤其是在中共摧毁中华五千年文明、极尽所能诋毁传统文化后,人们普遍的理解就是女子是不需要有什么才能的,没有才便是有德行了,而这是古代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是为了让她们置于愚昧无知的境地,自然这也成为中共宣传古代社会是“黑暗的、腐朽的、落后的”所谓证据之一。不过,“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真实含义并非如此。

首先从现有的史料看,这句话最早出自于明末文学家陈继儒编撰的格言语录集《安得长者言》中,原句是“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应是其引用他人所言。陈继儒对此的注解是:“女子通文识字,而能明大义者,固为贤德,然不可多得;其他便喜看曲本小说,挑动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无丑事,反不如不识字,守拙安分之为愈也。女子无才便是德。可谓至言。”

另有清代张岱《公祭祁夫人文》中说:“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此语殊为未确。”清人写的《隋唐演义》第三十七回也如此说道:“人亦有言:‘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才何必为女子累,特患恃才妄作,使人叹为有才无德,为可惜耳。故有才之女,而能不自炫其才,是即德!”

众所周知,中华传统文化“敬天畏地”,讲求“天人合一”,而传统文化的核心正是对儒(孔子)、释(佛家)、道(老子)的信仰,三家都非常重德。不仅帝王要德治天下、德化天下,大臣、平民百姓也要修心养性,按照一定的道德准则生活。不仅男子要有德、要有君子风范,女子也要遵从“四德”,即妇德、妇容、妇言、妇功。

女子要遵从“四德”,即妇德、妇容、妇言、妇功。图为明代刊本《列女传》插图。(公有领域)

也就是说,对女子的首要要求是有品德,这样才能正身立本;其次仪表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轻浮随便;第三言辞要得体,有礼有节;还有就是要懂治家之道,包括懂得如何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持家,懂得绣花织布等手工。

简言之,古人最重视人的德行,其次才是技艺,即“德重于才”,不论男女。

如何让人拥有德行呢?教化为径。古代男女有别,男子不论属于哪个阶层,都要学习仁义礼智信,学习如何修身,学习的途径或是学校老师的教导,学习《四书五经》,或是家族长辈的言传身教。而女子则主要通过宫廷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模式,读书识字明理。

早在先秦时期,宫廷便已有对宗室女子进行教育之传统,教育内容包括德行和礼仪。到了汉代,宫廷上层女性除接受德行教育外,还要学习音乐舞蹈等,以修身养性。彼时刘向所撰《列女传》与班昭所撰《女诫》规范了女德教育的内容,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唐代宫廷女子教育更是大行其道,唐太宗皇后长孙氏“少好读书,造次必循礼则”,她总结自身处世治内的经验“撰古妇人善事,勒成十卷,名曰《女则》,自为之序”。该书流行当世,对当时女子教育起了一定作用。宋代至清宫廷女子教育同样被大力提倡,宫中设有专门的教育机构。

除了上层女性接受德行教育外,一般贵族和士大夫的女儿也可以在家通过父兄或家庭教师的教导,提高自身的修养。明清时代,簪缨之家、书香门第,女子读书已蔚为风气,明末更有女子私塾出现,而在婚姻中,女子拥有才华也是是否可以获得佳缘的一个助力器。

贵妃筵宴题大观园,清孙温绘《红楼梦》第18回插图。(公有领域)
明清时代,簪缨之家、书香门第,女子读书已蔚为风气。图为贵妃筵宴题大观园,清孙温绘《红楼梦》第18回插图。(公有领域)

显然,几千年来,针对男女的德行教育遍及整个社会,而这也是古代社会长期维持了相当程度道德标准的原因。由此再看晚明出现的“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含义,前一句的真意是男子要以德行为主,以才干为辅,并非是不要重视才干;后一句是说女子也要以德行为主,不要因为有才华就忽视了妇德。有学者认为,这个“无”字是动词,是“本有而无之”的意思,也就是“本来有才,但心里却自视若无”的意思。

结合陈继儒对此的注解以及《隋唐演义》中的说法,或许可以更好地理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含义。陈继儒认为通文识字且能明大义的贤德女子,当下不可多得;那些因为喜欢看戏曲、话本、小说而动了春心,甚至吟风弄月,做出丑事的女子,反而比不上那些不识字、安守本分的。

考虑到明末清初大量青楼才女吟诵诗词并为文人推崇的背景,陈继儒或有所特指,“女子无才便是德”中的“才”在此极有可能特指诗词歌赋的文才。如果女子不重视自己的德行,而是炫耀才华、吟风弄月,自然有悖妇德。若是这样,还不如没有这样的文才。《隋唐演义》中所言的“患恃才妄作,使人叹为有才无德”,“故有才之女,而能不自炫其才,是即德”,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无疑,“女子无才便是德”所说的绝非是女子不应该拥有才华,而是强调德行最为重要。@*#

参考资料:

《女诫》
耶鲁学者孙康宜《女子无才便是德?》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君子、小人之别不是绝对的。君子与人为善,包括对小人在内,不能嫉恶如仇。19世纪美国总统林肯在第二次就职演说中讲“对任何人都不怀恶意,对所有人都心怀慈悲( With malice toward none,with charity for all.)”,这应该也是我们理解本章的题中之义吧。
  • 君子为什么能“温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为君子“志于道”。本篇是讲“为政”的,君子“温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还不够,所以本章强调了第三点——“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样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畅通。
  • 夏至是节气的重要标志,对我们的生活具有重要意含:夏至是一年节气的中点(从冬至算起),夏天的中点,也是盛暑之至,阳气之极。还有“古人不贺夏至”,这是为什么呢?展现什么中华文化哲学,给我们的当下生活什么启示呢?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赞美子贡为“瑚琏之器”,以宗庙里用来盛黍稷的贵重礼器为喻,称许其堪为大用之才。那么“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远境界?
  • 话说,曹寅履职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汇聚天下人文精华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风流客、东林党人的云集之地。而读书人读圣贤书,所持有的固执观念,自然是汉人天下,汉家血脉主宰神州。
  • 天下之义理无穷,而人之闻见有限。若专靠记问,则胸中所得,能有几何?若能于旧日所闻的时时温习,如读过的《诗》《书》,听过的讲论,都要反复玩味,而不使遗忘,又能触类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渐渐理会过来。将见义理日益贯通,学问日益充足。
  • 古中国有个敬老孝亲的传统习俗,就是子女给年迈的父母做寿。即使平民百姓也会吃长寿面、蒸寿桃(面点),贴个窗花什么的。富贵人家就讲究了,《红楼梦》里贾母的80岁大寿,张灯结彩,大摆酒席,还有戏班子唱戏呢!
  • 分析这个人做这个事情的方法和过程、心理和动机。即使为恶的人,也要看他是迫于无奈还是心存恶念,抑或好心干了坏事?至于行善的人,也要看他是真心为善还是沽名钓誉。
  • 颜回十三岁即拜孔子为师,学习、修身十分用功,二十九岁就头发全都白了。孔子曾称赞颜回“不迁怒,不贰过”、“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不幸短命死矣”。 他去世的时候,孔子痛呼“天丧予,天丧予”。
  • 陈宣帝陈顼像,出自唐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公有领域)
    《历代名画记》是唐代张彦远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为后世研究中国美术史和传统文化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