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中华文化.工程科技成就

郑国渠奠定秦一统天下基础

作者:允嘉徽
秦始皇征服六国、完成统一霸业。(新唐人《笑谈风云》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2135
【字号】    
   标签: tags: , ,

世上富饶悠久的文明,哪里没有利用厚生的水利工程?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发展得很早,战国时代,秦国蜀地太守李冰的都江堰到现在还在运转,成了古中国水利科技成就的活见证。(*点入参阅《世界唯一无坝引水都江堰 中华科学文明活见证》)秦国还有一项水利工程——郑国渠,《水经注》称“郑渠”,为秦始皇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入了汉代,宣帝时南阳郡守兴渠富民,它们都是中国古代水利科技成就的历史见证。本文就来说一说后面二例。

郑国渠和关中文明

战国时代的韩国水工在秦国修建了郑国渠,此渠道之名是来自水工“郑国”之名。郑国渠起建于秦王嬴政元年(公元前二四六年),营建工人众多,郑国是为这项庞大工程的总工程师匠。郑国渠利用自然地理、水文形势,顺势而为,引导泾水入洛水。泾水、洛水之间的地势西北微高、东南略低,所以引泾水向东注入洛水,是因势利导,顺水势而为。引水灌溉,同时可降低耕土层中的盐咸含量,收到改良土壤的效用。

郑国渠全长三百里(相当124.74公里),历时十年完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跨流域引水的水利工程,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西起泾阳北城外瓠口,开渠经过今天陕西省的泾阳、三原、高陵、富平、蒲城、白水等县,东达雍州云阳县西南二十五里处的中山(一名仲山)。泾阳北城外的瓠口即谷口,是泾水入关中的地方,开通的渠道从这里傍北山,东注洛水,灌溉滋润了关中平原的农田,灌溉面积达18万公顷。

在都城长安的古道上,骑着马儿缓步徜徉。图为清 唐岱、孙祐、沈源、周鲲、丁观鹏《画院本新丰图》局部。(公有领域)
郑国渠孕育了长安辉煌文明的根基。图为清 唐岱、孙祐、沈源、周鲲、丁观鹏《画院本新丰图》局部。(公有领域)

郑国渠工程巧妙连通泾河、洛水,取于水,用于地,又归之于水。途中与冶谷河、清水(清峪河)、浊水(浊峪河)、漆水、沮水等水相交,截水入郑国渠,充沛了水源,惠泽下游土地。郑国渠开凿使用之后,泾水挟沙淤积河床越垫越高,离引水渠口越来越远,所以后来的各朝代的引水渠口就越往高处移,有的则在旧渠基础上整建或旁建新渠。秦国之后,有西汉白渠(与郑国渠合称郑白渠)、唐代三白渠(含三条主干道)、宋代丰利渠、元代王御使渠、明代广惠渠和民国的泾惠渠等的开凿。泾惠渠是为郑国渠的第六代工程,至今仍有灌溉功能。郑国渠以及后续关中平原整建、改建的灌溉渠道系统,成了中国水利史“天然博物馆”的化身。

关中平原原本水源不足、土地碱化,得到郑国渠引来的润泽,转身为沃野良田,结果年年收获丰硕,成了秦国的大粮仓,奠定秦国强大的厚实基础,为其后续的一统天下铺了稳健之路。《通典‧水利田》记载:“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命曰郑国渠。”

有意思的是,推动兴建郑国渠的起因本是水工郑国的母国——韩国的政治谋略,一个“疲秦之计”。《史记.河渠书第七》记载,当时秦国强大起来,往东讨伐他国声势浩大,在其东边的韩国控制了秦国东出函谷关后的交通要冲,濒临遭强秦兼并的危机,因此派出熟悉水利能治水的水工郑国入秦,游说秦王兴建引泾水灌溉关中的灌溉水渠,计谋以庞大的渠道工事削弱秦国的国力,从而阻止秦国伐韩。

后来在渠道工事快要完成之前,郑国的间谍计被秦国宗室和大臣们识破,于是秦王要杀郑国。郑国上奏秦王赢政说,“虽然一开始臣是为了延长韩国几年的寿命而来的,然而渠道造成了可以为秦国建万代之功啊!”(原文:臣为韩延数岁之命,为秦建万代之功是也。)秦王觉得有理,就让郑国留在秦地继续水渠工程的建造。经过十年,纵横三百里的郑国渠完成了,将泾水引入旱地、碱地共灌溉四万余顷,得水处皆大获,真的造就了秦国富强的大业。太史公《史记》记载:“渠就,用注填阏(*音同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1]。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或许,我们也可以说,后来立都于关中的汉唐辉煌也从这里奠基了。

@*#

注释

[1] “钟”:古代容量单位,可装受六斛四斗,合今一百多公斤。

参考书

《史记》、《汉书》、《水经注》、《通典》、《华人百科.郑国渠遗址》、
邢春如《中国科技漫谈——中国农业与农学科技大展台》

-点阅【 璀璨中华文化 】的亮点系列-◇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君子为什么能“温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为君子“志于道”。本篇是讲“为政”的,君子“温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还不够,所以本章强调了第三点——“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样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畅通。
  • 夏至是节气的重要标志,对我们的生活具有重要意含:夏至是一年节气的中点(从冬至算起),夏天的中点,也是盛暑之至,阳气之极。还有“古人不贺夏至”,这是为什么呢?展现什么中华文化哲学,给我们的当下生活什么启示呢?
  • “器”字大抵是指器量、器具、才德。孔子赞美子贡为“瑚琏之器”,以宗庙里用来盛黍稷的贵重礼器为喻,称许其堪为大用之才。那么“君子不器”又是何等高远境界?
  • 话说,曹寅履职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汇聚天下人文精华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风流客、东林党人的云集之地。而读书人读圣贤书,所持有的固执观念,自然是汉人天下,汉家血脉主宰神州。
  • 天下之义理无穷,而人之闻见有限。若专靠记问,则胸中所得,能有几何?若能于旧日所闻的时时温习,如读过的《诗》《书》,听过的讲论,都要反复玩味,而不使遗忘,又能触类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渐渐理会过来。将见义理日益贯通,学问日益充足。
  • 古中国有个敬老孝亲的传统习俗,就是子女给年迈的父母做寿。即使平民百姓也会吃长寿面、蒸寿桃(面点),贴个窗花什么的。富贵人家就讲究了,《红楼梦》里贾母的80岁大寿,张灯结彩,大摆酒席,还有戏班子唱戏呢!
  • 分析这个人做这个事情的方法和过程、心理和动机。即使为恶的人,也要看他是迫于无奈还是心存恶念,抑或好心干了坏事?至于行善的人,也要看他是真心为善还是沽名钓誉。
  • 颜回十三岁即拜孔子为师,学习、修身十分用功,二十九岁就头发全都白了。孔子曾称赞颜回“不迁怒,不贰过”、“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不幸短命死矣”。 他去世的时候,孔子痛呼“天丧予,天丧予”。
  • 陈宣帝陈顼像,出自唐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公有领域)
    《历代名画记》是唐代张彦远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为后世研究中国美术史和传统文化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 康熙第三次下江南南巡时,经过南京,下榻在曹寅的江宁织造府。曹寅的嫡母孙氏,当年小玄烨的奶娘,出来给康熙磕头。康熙当时拉着她的手,对周围的臣工感慨道:此乃吾家老人也!当时正是春天,厅堂前有萱草盛开,康熙手书“萱瑞堂”,赐给他的孙氏奶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