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新闻

为大禹守陵四千年 142代子孙隐藏千年秘密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6月16日讯】(图:大禹第一百四十一代孙姒绍品在禹陵前)

  按:一部千年家谱,埋藏了一个千年的秘密。在绍兴市的市郊,一个家族四千多年来一直以活化石的姿态顽强地证明着大禹存在的真实性,他们的职业是为大禹守陵,从公元前一九二三年,一直守到今天。每一次战争、瘟疫及其它自然灾害都给他们带来灭族之灾,最凄凉的时候阖族只剩下父子三人。至今这个家族在全世界也只不过一千余人。他们创造了一个英雄家族悲壮的史诗。中科院把这个家族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有外国史学家惊叹:这是只有伟大的中国人才能创造出来的最伟大的人间奇迹。

  古老神秘祭禹仪式

  会稽山,就在绍兴城东南六公里处。据先秦典籍记载,华夏始祖黄帝的玄孙、伟大的治水英雄大禹就埋葬在这里。禹下葬后一百年,这里就叫禹陵村了。

  每年的六月初六,会稽山下禹陵村的村民们都要举行古老而神秘的祭禹仪式。据大禹的第一百四十一代孙姒绍品、第一百四十二代孙姒大牛讲,仪式是禹的儿子姒启当政时创制的,一直流传到今天。

  相传农历六月初六是禹王的生日,祭祀从这天夜里开始。夜幕刚一垂下,禹陵前立即变成人的海洋。香烟缭烧烛光飘摇之中人们跪在地上,无论是白首的老者,还是黄发的幼童,神情都是那么肃穆。他们一声声地呼唤祖先禹王的名字,吟诵着流传了四千多年的“经文”——“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关石和钧,王府则有”。姒大牛说,此歌名叫《五子之歌》,为禹的五个孙子所作,歌词大意是颂扬禹的功德。歌声字字含泪句句传情,一直唱到次日凌晨三时。那一夜,会稽山的山上山下弥漫的是上古时代的遗风流韵。

 世谱中记载禹姓姒

  姒氏家族的人向记者出示了一部《姒氏世谱》,这是一个备受中科院关注的珍贵文献。该谱曾被南宋著名文学家王十朋修正过。王十朋官至龙图阁学士。龙图阁为宋代名阁,其中主要珍藏皇帝御书、典籍和全国各姓的世谱等。绍兴的姒氏族人请他帮助修复世谱,主要是因为他能够饱览一般人难以见到的各种世谱和文史资料,从而补充姒氏代代相传的世谱的不足。果然,王十朋拿出了一部珍贵的皇家藏本《姒氏世谱》。官本与民本的合一,这就是现在记者看到的被中外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姒氏世谱》了。

  谱中记载,禹姓姒,名文命,字高密。他从舜那里继承王位后第十年,即公元前二○二四年冬天,他也像尧舜那样从首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市或太原市或河南安阳)出发向东南狩猎巡视。他来到了妻子女娇的故乡茅山,随从们按照他的要求在山上给他造了一个极其简陋的行宫,即一个草房子,院子的正中树了一杆巨大的龙旗,龙旗之下,插着一柄象征王权的玉钺。他就在行宫里住了下来,并传令四方诸侯,务必在次年的春天来到茅山,他要考核大家的政绩。春天到了,禹在茅山上大会各路诸侯,对政绩突出的进行了封赏,同时也杀了一个不守政令的防风氏。为纪念这次成功的“干部考核”,禹将茅山改为会稽山,会稽即会计,就是考核功绩的意思。

  禹病逝葬会稽山

  秋天到了,这位白发苍苍的八旬老人对臣下说道:“我恐怕要死在妻子的家乡了。把我葬在这会稽山上,使用芦苇做??,桐木做棺就可以了。墓穴不要挖得太深,下面不要触及泉水。不要为了埋我而劳役这里的人民,更不要因为我的墓在这里就不让民众耕种这块田地。这样我才安乐。”公元前二○二三年,夏历八月,禹病逝于行宫里。王族及大臣们根据他的遗嘱将他“深埋简葬”在会稽山上的北麓。

  

  陵旁至今还留有一块巨大窆石,石高二点零四米,底围二点三零米,这可能是禹陵村里唯一可以看到的夏朝的文物了。石上有历朝历代的题刻,东汉以来的最为清晰。公元前一二六年,二十岁的司马迁来此采访姒氏族人并“探禹穴”(考证禹陵),从而在《史记》中郑重地写下“至于会稽而崩……因葬焉”。(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