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

面对尘世的心态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5月31日讯】在“文革”中有两人因某事共同罹难,打入“牛棚”。虽然这在当时并不算什么,但其中一人却整日为眼前之事困扰,总想给人说清但又无处可说或无人来听。便常常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头发一把一把地落……后来幸好因偶然因素得免,但人已脱形,瘦骨嶙峋,几有隔世之感。

  而另一位同时罹难之人。开始虽然想不通,但很快就接受了这个现实。他分析形势、认为在眼下肯定解说不清。而等待一段时间,事情自然水落石出。基于此,他迅速进入正常生存状态:干活,尽力将活干好;受批判,也以旷达心情对待;这样一来,吃饭睡觉似乎没有受大的影响,身心良好,等到出“牛棚”时,还学得一手木工手艺。家里摆了几样木工家具,制作精美,是他自己的手艺,看过的人都十分赞赏。

  在生存过程中,我们能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一些人总有乐呵的事。这件事明明失败了,可他仍从别人宽慰的言辞中获得进一步做好的勇气;对自己的失败并不过分经意,但对成功却怀有无限希冀……因此,他总能怀着一份光明的心情;他的乐观常常感染人,这种自我平衡的心态、能保持、支撑他很好地面对这个尘世。

  当然,另一种心态的人遇事时总是惊慌失措。他们将每一件具体事的得?搊o极重、看成自己生命某个阶段的全部;所以在旁人看去并不多么严重的事、对他便似乎天塌地陷、以致寝食难安,懮思重重。在这些人脸上,总是一副阴云密布的样子、使人感到厌抑,由于缺乏与他人的交往和沟通、他们更难从这种狭窄的思维中解脱出来。

  这种面对世界愉悦或懮思的态度,当然与人们的家庭教育、个人性格、社会阅历等方面有关,但是,它们并不是‘成不变,不可调整的。愉悦态度我们暂不去说,懮思心情的人,在这个世界中,常常并非真正经历无数、体味无数、思考无数之后产生的大悲悯,而实在是思维习惯上有一定缺陷所致。

  偶然读禅书、见到上面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老太太,整日在一个路口哭着。人们不明所以,只见她光哭,就称她“哭婆婆”。一天、一位禅师路过此地。见到此种情形,便不由上前打听。老太太告诉禅师,她有两个女儿,一个嫁给厂卖伞人家,一个嫁给了卖鞋人家。每当天晴的时候,她就想起卖伞的女儿,想到她的伞眼下卖不出去,因之伤心而哭;而每当天雨的时候,她又想起卖鞋的女儿。想她的布鞋一定卖不出,因之伤心。所以,无论灭晴天雨,她便总是哭。

  禅师脱口便说,下雨的时候你想卖伞的女儿生意好,天晴时你要想卖鞋女儿卖得好。只此一番话,街头上便多了个总是乐呵呵的“笑婆婆”。生活中大约常这样,事情的好坏有时只是个看法角度问题。而摆正心态、调整眼光,是需有别人帮助可最终却必须自己来做,结局好坏就在自己手上。上帝常常把机会优先给那些不过分怨懮的人。

(三九健康网)(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