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消息

500强“流感”导致美国面临商业信誉危机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3月20日讯】近来,美国不少知名企业相继“出事”,令全世界瞩目,媒体炒得虽然热闹,但多数的认识还是停留在个案层面,即使是上升到一定高度讨论的,也就是对五大会计师事务所或者这个行业进行质疑。实际上,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美国正在面临一场严重的商业信誉危机。

安然是“催化剂”

商业信誉危机的引发首先源自于层出不穷的重大商业个案。

据中国经营报报道﹐2001年11月,全美最大石油贸易公司安然爆发财务危机,12月即闪电宣告破产,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一宗破产案。安然事件像一阵风,像一份催化剂,“流感”开始迅速蔓延。

2001年12月,仅次于IBM的世界第二大计算机服务公司EDS,因复杂的财务报表表外融资模式以及不详尽的信息披露开始受到市场广泛关注和质疑。

2002年1月,美国第二大零售连锁店凯玛特因债务问题正式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并成为美国历史上提出破产保护的最大零售商。同月,《财富》杂志揭露福特汽车公司和惠普公司已经濒临危机关头;还有,握有有史以来规模最为庞大的光纤网络的、世界500强巨头之一的环球电讯公司申请破产保护,并成为全球电信史上最大的破产案。

2002年2月,被《商业周刊》杂志评为2000年度表现第一,也是全球500强之一的泰科国际(Tyco),宣布公司曾斥资大约80亿美元进行过超过700项的收购,但从未对外公布。同月,《纽约时报》对IBM的会计问题提出质疑;此外,美国证管员会继续调查微软是不是在90年代有几个季度匿报获利;接着,美国第五大软件制造商冠群公司(CA)又被美国法院及联邦调查局展开调查,目的是查清该公司是否通过会计手法进行诈骗。事件到现在还没完,就连全球最大的保险业者美国国际集团(AIG)也接到了美国证券管理委员会的调查传票,传票内容与证管会调查PNC金融服务集团的账册有关。

医治“流感”的“药”

没有起作用

很明显,这场美国全球著名企业信誉危机的流感速度越来越快,规模越来越大。显然,本应该抑制这场商业信誉危机“流感”发作的“药”没有起作用。

一是分析师们哪里去了?华尔街的摩根大通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与花旗集团分析师,在安然公司财务出现问题时,仍然将安然股票评为“买进”,有消费者联盟顾问指出:“分析师是因为担心安然公司与他们的公司断绝业务往来,因此不愿调降安然公司股票评等。”

二是会计师事务所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几乎被投资者寄予无限信任的会计师事务所在这次危机中扮演的角色最令人震惊。全球五大之一的安达信不仅“放过了”安然公司的账目问题,而且居然令人不可思议地销毁了部分有关安然审计工作的重要资料。自此,安达信在香港、澳洲等地的部分个案开始陆续受到调查。不仅如此,从意大利到俄罗斯等欧洲国家金融当局,都在重新检视这五家总公司在美国的会计师事务所的角色和行为。数据显示,2001年,美国政府调查了112起企业财务报告涉嫌欺诈的案件,比1998年的79起增加了41%,美国证交会执行部调查的485宗个案中,其中23%涉及企业财务报告,比1998年17%的比例大增。美国证交会首席会计师查尔斯.尼迈耶指出,证交会目前调查的金融诈骗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而且名列《财富》杂志500强的大公司涉案数量目前已经创下历史纪录。而值得注意的是,德勤全球法规事务处处长吐露的“苦衷”很可能道出了多数会计师事务所的“难言之隐”,他说,“稽核人员常常得忍受当地客户惯有的晦暗的商业手法,否则根本找不到客户。”

“流感”风暴

是否还会恶化?

至此,我们看到,投资者已经完全不知道该相信谁,这场“流感”风暴在缺乏有效抑制的情况下,正迅速往“肺炎”的方向恶化。

这种恶化是一种趋势,贯穿这一趋势的,是来自于所有偶然事件中一条清晰的逻辑:在信用过度扩张的背景下,非法获取暴利!其表现形式,是滥用投资者对“全球著名公司”的信任;其共同的手法,是不同程度的财务欺诈;其达到的效果,是决策者大发横财在先,公司濒临倒闭在后!

在美国200多年的历史中,是一个市场竞争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正是因为良好的商业信誉为美国企业赢得了生存空间,赢得了商业利润,赢得了在世界的声誉。但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充分,企业的利润空间变得越来越小,这时,企业或者重大利益相关者在透明、公平的竞争手段和环境下,想要获得“超额”的利润几乎已经不太可能,因此,部分企业在暴利的驱动下开始“偷跑”。暴利的形成不再是企业通过非法生产、经营获得超额利润,而是将财务报表上的利润通过作假、作大后,将公司价值成倍放大到资本市场,最终通过股票交易的巨大差价来实现“偷跑者”追求的暴利。这一切都基于投资者信任著名公司不会造假,信任审计师不会“眼花”,信任证券分析师不会说谎。而当最后谎言被拆穿,参与造假者信誉崩溃,并导致企业一系列财务状况、经营状况恶化,甚至导致最终破产,这倒是成为投资者意料之中和习以为常的事了。毕竟市场经济中,所有的人都明白,企业必须为自己犯下的错付出代价,只是程度各有不同而已。

了解了这一轮美国著名企业商誉危机产生的机理,我们还必须意识到,这一连串丑闻并非偶然现象,当初的朗讯只不过是较早被发现的“偷跑者”之一,而现在已经很难说清在这个市场上,谁是第一个偷跑者了。问题在于,在这个市场上不偷跑的人,已经明显很难在充分竞争的环境中获得明显的优势(例如利用公司庞大市值进行收购等),从而很难在竞争中胜出,这是我们质疑美国正面临严重的“整体”商业信誉危机的重要原因。一个简单的道理是,如果赛场里面只有一个人偷跑,他可能被罚出场外,而当你发现一群人偷跑时,“偷跑”实际已经演变成了一个新的游戏规则,这时你已经不知道该信任谁,不知道谁还在偷跑了,你所认识的偷跑者,只不过是你看到的部分。

至于这场信誉危机的代价,每人都能够评估,但一个可以参考的数据是,美国资产评估公司副主席表示,美国公司今年仅从财务角度,就会做出高达1万亿美元的商誉撇账。(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文章

    

  • 包治百病?中国保健品遭遇“信誉危机” (3/17/2002)    
  • 欧盟高峰会面临要求履行经济改革承诺压力 (3/16/2002)    
  • 官方数字显示:73.5%大陆保健品不合格 (3/3/2002)    
  • 大纪元就方舟子攻击本站信誉作出澄清 (3/1/2002)    
  • 越来越多人知道中共镇压法轮功的内幕 (2/27/2002)    
  • 大陆见闻﹕“国人渐已醒”(二) (2/25/2002)    
  • 国防部研策影响外国舆论 批评者恐假消息传回国内损害信誉 (2/21/2002)    
  • 从吴杨事件谈中国的信誉危机 (2/11/2002)    
  • 十个行长有几个贪污? 王雪冰案与中国金融黑幕 (2/7/2002)    
  • 内华达体委会将做决定 泰森能否出赛很快有定论 (1/29/2002)    
  • 安龙安达信公司信誉遭核查 政府重检继续合作关系 (1/27/2002)    
  • WBC主席苏莱曼:泰森有病 必须接受专门精神治疗 (1/26/2002)    
  • 大陆见闻﹕“国人渐已醒” (12/31/2001)    
  • 戴尔网站错登产品价格 为保信誉低价出售 (12/27/2001)    
  • 留美学人的信誉 (12/13/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