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回漫谈 重德修心治顽疾

子君
【字号】    
   标签: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11月23日讯】

在哭啼中,命运牵着我们的手,走进这滚滚红尘。在这儿经历快乐、痛苦,然后,在无声无息中,命运带我们离开。世世代代相传的转世轮回,讲述了生命的生生息息,无止无终。前世的业债今世偿还,前世的善举今世得福报,人世间的善行恶举哪一样能逃得过上苍之眼。如果说今生的疾病是前世的业力轮报,修心重德能治病,你可相信?那么,让我们翻开瑟敏纳拉博士《生命多世》(Many Mansions) 一书,读一个真实的故事。

书中,预言家爱德加﹒凯西解读了这样一个病人:

一位34岁的电工,被一种叫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的疾病折磨着,3年无法工作。眼睛的失明使得他无法读书写字,行走就摔跤,被多家医院诊断为危重病人。在对生命的绝望中,他请凯西为自己作生命的解读。解读告诉他因为他前世作坏事造下的业力导致了今生的疾病。于是,他渴求凯西能告诉他解脱的办法。凯西告诫他要从思想意识中消除所有的憎恶怨恨之情,并开出了详细医嘱。

一年之后,电工请求再次做解读。在给凯西的信中,他叙说了他在严格遵照医嘱后,病情立即好转,并持续了4个月。但是,后来因他只注重于药物和理疗方面,未在精神修养方面下功夫,效果就不好了。第二次的解读告诉他:他的身体状况有所改善,但应该能作得更好。凯西再三强调,他的病是因为业力造成的。理疗对身体会有些许改善。但是,如果他自私自利、不检点自己的行为;如果他心里依然充满怨恨、忿忿不平;如果他不能持之以恒地忍受长期的痛苦,保持心底里的善良;如果他不从心里真正改善自己,他的身体就不可能康复。只有他在内心里、言辞和行动上改变了自己,他的病情才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这桩对生命的解读案例,似乎在告诫我们,中国的古训:要重德,积德,并非无根据之谈。当年轻的电工看管好自己的行为,注重精神方面的修养,拥有一份仁慈、谦和、无私之心时,他的病情就好转;当只注重于物质方面的治疗,忽视精神方面的修养时,则效果甚微。重德修心即能消业、好病。可见修心在你我生活和健康中的份量不可低估。

转载自〈正见网〉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杜牧曾担任过刺史,王安石更是官至司空、尚书左仆射,都是朝廷的高官。可是他们羡慕的却是那些真正去掉人世间名利情执著的隐士。这其实就是古代名家的格局,身在红尘中,却能出淤泥而不染。
  • “岁暮纷多思,天涯渺未归”,此诗是白居易对自己前半生经历的反思;那种彻悟后的淡泊名利,反躬自省的心态。人生的历程,在学习和经历中成长,通过读圣贤书,不断地修正自己的处世理念,以期做得更正更好。
  • 以暮春为题材的诗古来有很多人写,如何切入是关键。杨花为什么能独得东风意呢?因为它身轻啊!它没有那么多执著和负担,没有那么多牵挂;所以春风(东风)就能带着它们飞呀飞,它们如雪花飞舞,向着晴空向着阳光飞行,再也不回来了。
  • 古人云,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其实,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对待所谓的“不如意”才是关键。杜甫通过观赏春天的美景,与春光做了个约定;“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如果到哪里都有美丽的春光陪伴,那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 隐居独修之人,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寂寞”,如果不能克服并去掉它,就无法隐居,也达不到修炼的效果。所以我们来看一看,王维是如何排遣这种“寂寞”之情。当“寂寞”难耐之时,就走出房间,“苍茫对落晖”。虽然是“人访荜门稀”,但作者却认为自己有松、鹤为邻(鹤巢松树遍)。
  • 高智晟承传了母亲的善良、勤劳和坚忍。他做律师,常常是免费为最底层穷人打官司。他走在灯火辉煌的大街上,心想着那些还在苦难中挣扎的人们,所以他告诉妻子,“我觉得我跟这个社会是隔开的,我融入不到这个社会当中。因为我挣的钱越多,我的当事人的苦难越多。”
  • “借问欲栖珠树鹤,何年却向帝城飞。”其中的“(仙)鹤”借指贺知章。言外之意是说,您将来在仙界中自在逍遥,什么时候能飞回来红尘探望我们啊?因为宴会有皇帝在场,贺知章又是四朝元老的前辈,所以李白这首诗用词用典都恰到好处。
  • 宋‧陆游《楚城》:“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古代名家的作品能跨越时空,让我们感受到中华历史的厚重与沧桑。“一千五百年间事”,物亦非,人亦非,“只有滩声似旧时”。
  • “郑公樗散鬓成丝”其实是一句反语;杜甫在之前写给郑虔的诗中曾说:“才名四十年,坐客寒无毡。”这样有才学的人,却被贬官到台州担任司户参军。杜甫担任的左拾遗也是从八品,所以才会拮据到“朝回日日典春衣”的窘迫境地。所以这首诗替郑虔及自己鸣不平。“万里伤心”与“百年垂死”,表面说的是郑虔,这何尝不是杜甫自身的写照呢?
  • 阅读古典近体诗,常可看到“得句”这个词,“得句”是一种创作状态,也就是创作时,在潜意识(下意识)中脑海里闪现出一句诗(或几句诗),可根据所得到的句子马上创作一首诗或几首诗,或记录下来放入诗囊中。如谢缙“濡豪还自适,得句共谁论。”大意是“挥毫作画自得其乐,得到的好诗句又有谁能够分享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