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长廊

【文史】李唐《采薇图》刻画气节(2)

续前文【文史】 李唐《采薇图》刻画气节(1)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

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采薇歌》,伯夷、叔齐离世前所作

 《采薇图》不凡的笔墨技法

画师李唐加大力度刻意去表现伯夷的衣褶线条,以映衬出其心境。图为宋.李唐《采薇图》局部。(公有领域)

本画的主角是伯夷和叔齐,赏画的焦点自然集中到他俩身上。其中最值得一看的是他们的衣褶线条,李唐在这部分是加大力度刻意去表现的,试图映衬出两人的心境。

有些线条在起笔、收笔处都作狭长尖利状,类似“柳叶描”;另有一头粗,一头尖细的,就像人们经常看到的“钉头鼠尾描”(注1),只不过它是倒过来走的。而碰到衣褶转折时,画家往往钝角锐角依势而出,有的还加上顿挫,增强了衣纹扭曲的力度。

像伯夷胸腹以下的线条,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他内心的志节(结)。特别是抱膝动作比较复杂,所画的皱褶有如刀砍斧斫,犀利交锋,锐利程度几可裂帛。我们由此可对照,他的意志力是何等决绝不可屈。

因为角度的关系,我们看到的叔齐大概都是他的后背及右袍袖的线条,锐利的衣纹也和衣服的主人一样,存在着鲜明的性格。

这幅画中人物,外表都还保有清朗俊雅的形象,我们可见到两人脸部和四肢大都以细致圆润、没明显粗细变化的浅色线条来描绘。至于胡须、头发也都加意细细描层层染,展现两人虽然隐遁野地也难掩的高贵气度。

蔓藤纒绕松树,沿着树身攀着枝叶而上,但一点也不影响松的自在,好像隐喻伯夷的心境、志节。图:宋.李唐《采薇图》局部。(公有领域)

李唐藉由特殊的笔法来塑造衬托画中人物的性格及心理状态。在这种笔致的烘托下,伯夷叔齐的个性显得更是棱角分明,气节操守更见坚定出尘。

宛如屏风的背景 松石喻志节

伯夷与叔齐附近有几棵树,树貌倾斜奇倔,展现的是历经霜雪而不屈的坚韧生命力,特别是伯夷前后那两株松,蔓藤纒绕,沿着树身,攀着枝叶而上,自在地与松树交织共构出一道绝佳的屏风式背景。再往后是几呈直立面的峭壁,李唐以大小斧劈皴直劈横扫,给这个绝佳背景再添一道屏障。松表劲节,石喻坚贞,映衬伯夷与叔齐的志节。

画中两位主角的主食“薇”只是小小的一篮,而松与石则成了此画中的巨构。“金石磨不磷,松柏寒逾芳”(宋.刘俸世《自述》),松与石是主角的精神象征,食物对他俩来说,反而是微不足道的东西了。

另有一处更显画家心思灵巧,其实那是一种虚实互映的手法。在画幅左侧峭壁将尽之处,有一棵奇木,以它矫曲如铁的枝干横展着,摆出最惬意的姿态,在风中自在地摇摆。可是这样一来,它就把仅剩的一点空间给占了一大部分。这好像也映现着,伯夷、叔齐两人在现实中仅余的一点空间,是那么的有限。

观赏者只能透过枝叶往前探看,在那枝叶的掩映下,乍然见到一片开阔平坦的土地,一匹白练似的曲折河道平铺其上,在广袤的平野中蜿蜒。这小小一方天地和屏风式的背景产生了一个对比,从而让观赏者感受到另一种渺远、悠长的气韵。

宋.李唐《采薇图》侧边,一匹白练似的曲折河道蜿蜒在广袤的平野中。(公有领域)

注1:“钉头鼠尾描”是人物衣纹的描法之一。此种描法据传为北宋画家武洞清首创,它是以中锋细劲的线条描绘衣纹,因落笔之处较钝,而收笔尖细,宛若钉头与鼠尾,故称之为“钉头鼠尾描”。

注2:李唐流传下来的作品件件都是绝世精品,除了《采薇图》,山水画的《万壑松风图》,在画史上享有盛名。 李唐的其他传世作品如下:

《乳牛图》轴(藏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江山小景图》卷(藏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长夏江寺图》卷(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濠梁秋水图》卷(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晋文公复国图》(藏美国纽约大都会美术馆)

《山水》(藏日本京都高桐院)

(本文完)

@*#

责任编辑:古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