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书话

陈彦玲说书:《七侠五义》──乌盆冤案

仓颉像。(素惠/大纪元)

前篇说到包青天的出生与成长,真是祥异与多难并存,磨的是真性情,练的是真善良。也唯有真正无私的善良才能洞察秋毫,才能正气凛然。小说《七侠五义》回回的精彩案例,其中透露的精神也都围绕着包整的无私善良,如能运用这些故事作为教育孩子品行的教材,肯定能解决当今父母的许多难为。

因为行为来自于思想,唯有正确的思想才是纠正孩子偏差行为的根本之道。孩子是爱听故事的,我们能善用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美好品行故事,必定能为孩子建稳希望人生的基石。

《七侠五义》第五回说的是包拯心细在命案的现场寺庙里发现了一只墨斗与六个手指的血印。一场命案让包青天解了冤主,裁了真凶。靠的是无私的勇气和细心的观察。只是凶手吴良与苦主和尚原是好友,没想到因和尚好酒,与吴良酒醉相谈,一时竟让见财起歹念的心,将一个木匠吴良变成了杀害好友的凶手。

笔者曾经听过一位从台湾法院退休的朋友说过一些法界的故事,大意是说:执法人员如果是因公外出,必须严肃的穿戴制服。在命案现场心存不敬,或平时做些伤风败俗的事情,损了阴德或正气,那么很容易招到不好的下场。所以,台湾民间的生活与神明的指引是非常紧密的。从敬奉各行各业的祖师爷到生产育儿,都有严谨的规矩。

但,如只是守着这些规矩的表面形式也起不到被神明护祐的作用。所以如果我们静下心想想,为何台湾民间惯用“神明”二字来代表无量无计的各层宇宙中的觉者呢?依笔者的体悟,这“神明”二字对人类来说有那么一层“以神奇的力量来引导人心去暗转明”的意思。因此,仪式规矩的意义应该是在于帮助人可以反思自己的心是否归正于天道地德,而非只图形式表面。

《七侠五义》第五回里还有著名的乌盆冤案。包公的断案如神名声早已如春风遍及大地,这温暖也传到了一名打柴老朽耳中。这老者张三素来为人梗直,行侠尚义,所以被人以“别古”名之。意思是说他的心思与行为与众有“别”,并有不合时宜之“古”。当时贪官污吏不少,夺财败德之事也多,所以“别古”之名既是昵称也暗指人心尚有归古之意。

这别古老人摊上了一个被残害致死的乌盆冤案。原来是一名苏州绸缎商人刘世昌被赵大夫妇谋夺钱财还害了性命。赵大夫妇为湮灭证据,竟将刘世昌的血肉和泥焚化,做成乌盆。可巧被忠直不怕鬼邪的别古老人给遇上了,并答应为其伸冤。当然在包青天的公正明辨之下,冤案不日可破,自不在话下。

但《七侠五义》里面有许多醒世的句子,若能跟孩子多多琢磨这些故事情节中人物的优劣品行,与因果有报,对孩子的为人处世确实有个标准依归,才不会让孩子被许多不良讯息所左右,导致是非不分,善恶不明。

在乌盆的故事中,梗直的老别古张三就说了欠他柴火钱的凶手赵大,“赵大这小子,长处掐,短处捏,那一种行为,连柴火钱都不想着还。他怎么配发财呢?”说的不正是德得配位之理吗?连老朽的柴火钱都要赖着的这等不仁之人,如何能一夜致富呢?原来干的是谋财害命勾当。当第一次张三老者抱着乌盆进入包拯公堂,却百叫刘世昌冤魂而不得应,让张三被误以为是老儿昏聩,撵了他出堂去。

再看这书里写着:“张老道:‘你随我诉冤,你为何不进去呢?’乌盆说道:‘只因门上门神拦阻,冤魂不敢进去,求伯伯替我说明。’”答案水落石出了,青天大老爷的堂门口自有门神守护着呢!怎么办呢?

“包公闻听,提笔写字一张,叫该值的拿去门前焚化,仍将老头子带进来,再讯二次。”可第二次乌盆还是不见作声。害的这老者被打责了十板,以为警戒。闹得张三老头儿毗牙又咧嘴,一拐一拐的,出衙去了。原来乌盆是:“只困我赤身露体,难见星主。没奈何,再求伯伯替我申诉明白。”

真是行侠尚义的张老儿,不计较自己被打的冤屈,也无须顾及自己皮肉的疼痛,又再一次的到包拯面前说了原委,还叩头恳求道:“恳求太爷赏件衣服遮盖遮盖,他才敢进来。”包公闻听,叫家僮包兴给拿了件衣服。旁人对张老多有说词,有的可怜他年老发昏,也的暗笑他来弄浑的。却没想到:“只见包公座上呼唤:‘乌盆!’不想衣内答应说:‘有呀,星主。’众人无不诧异。只见张老听见乌盆答应了,他便忽的跳将起来,恨不能要上公案桌子。”

这《七侠五义》第五回展现了仁义风范,也让孩子们知道天理昭彰,人一作恶心就虚。父母们藉由这些故事肯定是能教养出踏踏实实的孩子。@

点阅【神传汉字看人生运道】连载文章。

责任编辑: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