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人气: 854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大纪元2018年03月28日讯】(大纪元记者林萌骞台湾南投报导)“行善助人做公益是我未来的生活重心”,今年87岁的吴启明娓娓道出小时候受人恩情不敢或忘,并立志今后还要对弱势家庭做更大的回馈。古代有韩信受洗衣妇赠饭之恩,因而立志向上,报效国家;二战末期,台湾山村则有失依少年受国术师傅赠米之恩,时时心存感激,并于81高龄后开始种红茶,回馈许多遭遇变故的弱势家庭,帮忙他们度过难关。

年少失双亲  国术师背米粮相助

吴启明出生于日治时代的鹿谷乡初乡村,小时候的生活非常艰苦,没有机会上学识字,8岁丧母、15岁丧父,与妹妹相依为命。

21年次的吴启明,12、13岁时正当二次大战末,日本即将战败投降,台湾山村的物资非常匮乏,他们全家不只住的是随时都可能倾倒的竹管厝,甚至连吃一顿饱饭都很难。

就在几乎天天三餐不继的时候,生命中的第一位贵人出现了。那是一位竹山镇上的国术师,住在桂林里三块厝,看到吴家难以度日的惨状,就趁上来鹿谷乡水尾巷聚落教拳时,顺便背一袋米来救济他们。

此时,小小年纪的他也开始学种番薯,尝试错误中学会了提早一个月收成的诀窍。从国术师送来的米袋里抓一把米,再加上自己种的两个番薯,就可煮一小锅番薯饭,大大地改善了兄妹俩经常挨饿的窘境。

国术师的善举让他永生难忘,也在他小小的心灵上种下了助人的善根,默默许下他日尽力为善的心愿。后来,他也真的没有忘记初衷,成为地方上公认的“大善人”。

年过八旬的老翁吴启明,时常开着20多年的800cc中华百利“老战车”访视弱势家庭。(黄慧君提供)

当长工自立 饮水思源了心愿

父亲过世时他才15岁,开始到永隆村当长工,一直当到23岁。因为有了工作,吃饱三餐已没有问题,所以就想到“饮水思源”,只要一听到有来自“三块厝”的人,就问起国术师的住处,想要前往竹山表达感谢之意。

皇天不负苦心人,多年后,他终于问到了国术师家的地址,不过,国术师已去世。幸好国术师的孩子还住在镇上,他才能一了对国术师的感谢之意。

传承助人善念 为弱势学生缴午餐费

吴启明23岁结婚时,经济仍差人一截,婚后努力工作,养猪、晒笋干、种姜都很顺利。省吃俭用又有多位贵人相助,不到20年已有能力购置多笔田产和山林,可从事较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家庭经济大为改观。

当奋斗到有能力助人时,他开始帮助孩子,协助就读秀峰国小弱势学生缴午餐费及注册费。当时,有一位嫁到秀峰的印尼新住民同时有4位孩子就学,因为丈夫已去世,经济非常困难,她只有能力为其中一位缴纳营养午餐费用。

此时已担任小学家长委员的吴启明得知后说,“其他的3位由我负责”,所有的注册费也由他代为缴纳。

许多年后,这些受助孩童长大懂事后,都念念不忘吴启明当年的帮助。

十多年前,有一位印尼外籍新娘嫁到附近的村子,丈夫病了很长时间,她本身又不会采茶赚钱养家,家庭经济非常困难。吴启明亲自查访后,开始帮助这个弱势家庭,目前这家的小孩已就读大学,半工半读相当上进。新住民也特别叮咛孩子,他日有能力时要饮水思源、知恩图报。

吴启明(右2)到弱势家庭慰问。(黄慧君提供)

孙子辈都已自立 老祖父全力助人

目前,吴启明的孙子辈都已在社会上工作,不用他这个当祖父的操心,所以他的农业所得除了本身的小开销之外,都用来帮助弱势。只要有人提供讯息,他就亲自去查访、帮助。

为了助人,他一开始种姜,这也是他最擅长、产量最大的作物;后来又种香蕉,不过香蕉易得黄叶病,收成并不理想,最后于81岁时决定改种日月潭红茶─“台茶18号红玉”,而且一口气就种了1万5千棵,算是鹿谷地区这项产业的先锋。

吴启明说,6年前和四位女婿商量后,觉得“鹿谷的海拔和气候很接近鱼池”,又有20多年的乌龙茶管理与制茶经验,因此就信心满满地做出决定。

不过,当时许多熟识的农友普遍都不看好,甚至还有人说:“老朋友,会亏死喔!”

 

 

87岁的吴启明巡视助人经费来源的台茶18号红玉茶园。(黄淑贞/大纪元)

一开始也确实遇到不少困难,光是茶苗停滞不长的问题,就整整困扰了他一年。但务农超过一甲子,富有研究精神的他,坚持要种出成绩。除了请农改场辅导,还请福寿牌肥料厂商协助送验土壤,看看缺少哪种肥分;因为种过姜的土壤易成碱性,改种茶叶初期品质不会好。

经过耐心的等待,熬了3年终于第一次有了收成,大家才刮目相看。

“农业老前辈果然厉害,鹿谷农会‘农业博士’、‘姜王’的称号也非浪得虚名。”随着赞许声的到来,茶叶利润跟着转好,他的助人经费也随之更加充裕。

吴启明表示,红茶1年可采收5次以上,每次的成品约300斤,扣除100斤抵各项费用,以批发价每斤1千元计算,每次采收的净利约新台币20万元,以年收5次计算就有相当宽裕的助人经费。

他虽不识字,也无法做任何文字纪录,但所有的数字都清清楚楚地写在脑子里,而且记忆力超好。

台北回乡慈善力量加入 助人范围再扩大

因深知“生活困苦”的个中滋味,所以当获邀共同救助弱势时,他便二话不说,开着20多年的800cc中华百利“老战车”,亲自带路,到已探访过的12户弱势家庭出钱出力,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吴启明说,这些弱势家庭的讯息都是热心人士提供的,并经他亲自一一家访证实,一般都会帮助到子女长大能自立为止。

这些弱势户包括因脊椎神经受压迫导致工作能力丧失的油漆师傅;男主人不幸身故,老伯伯、国一孙子、印尼籍外配都无工作能力,生活陷入困境;没有子女、依靠老人年金过活的一对老年夫妻,先生罹患慢性病,太太气切。

还有一位独居老妇,无田无房也无子女奉养,需借住邻居家中;3个月前丧子,目前独居的老婆婆,处境相当可怜;另有一位独居老妇人,先生去年往生,也是无依无靠;5年前中风的老翁,目前仅靠残障津贴生活。

“这一生我已经很心满意足。”从小时候的三餐不继,需要靠人救济;如今不但三男五女都能对社会有一份贡献,连孙子辈也都踏入社会工作,各个都能自食其力;接近90岁的自己还能靠一己之力,从今生最爱的土地耕种中,获得助人的收入,吴启明直说,“实在太幸运了!”

吴启明(左)慰问弱势家庭。(黄慧君提供)

把助人摆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

75年前他得贵人相助,免于挨饿;如今,87岁的他靠着自耕农的专业能力,帮助弱势家庭生存下来。

日月潭南边的信义乡潭南村为原住民布农族部落,有一户人家摆着两张轮椅。吴启明说,亲自访查后才知道什么叫“非常困难的弱势户”。男主人先瘫痪了,平时由妻子负责照顾,移动时则需两人抬上、抬下;祸不单行,后来女儿出去工作贴补家用时出了车祸。

“启明兄,你做得真好,受助户都跟子女说,以后能赚钱了一定要买些东西给帮助我们的吴老先生吃。”他的朋友转述了弱势户家长对子女的嘱咐,不能忘记吴老先生的恩情。

助人后他发现,“样样都顺利”,家庭顺利、事业也很顺利。“只要我还能做,有收入,助人这条路一定摆在人生最重要的中心位置”,吴启明说,以前做得小,这几年加入从台北回乡的乡亲的力量,做得越来越大。

责任编辑:王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