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的毒笑话《笑得好》选译

笑得好起死回生 件件不少 独缺龙车凤辇夜里床

作者:允嘉徽

三吨的凤辇神舆。(容乃加/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204
【字号】    
   标签: tags: , ,

三百年前,当时人的“夸风”就已经很盛行,“风行”所及层面,几几乎层层、面面俱到。富有的显族、读了一些书的秀才少不了显示的;有夸自己的,夸儿子的也很行;活着的人要夸,为死作准备的人也要“盖棺”夸自己。那么,穷人家怎么参一脚?怎么夸?《笑得好》*有收录,看官请看下去。

器物件件不少 只少米少床

有个穷人对众客人自夸说:“我家虽然不怎么富有,然而器物件件不少。”

然后,见他屈指说道:“所缺少的,只是龙车凤辇。饮食样样都有。”

接着,他又屈指说道:“没有的,只是龙心凤肝。”

旁边有他的小孩,愁着眉说道:“夜里床也没得睡,地下铺了些草杆子作地铺,而今天晚饭连一颗米也没有了,还在人面前说天话!”

那人仰头想一想,然后说了:“是极,是极,我也忘了,我家里到底件件都有,所少的不过是龙心凤肝晚饭米、龙车凤辇夜里床。”

是极,是极!转个身,若这样换个身段面对人生,“竹杖芒鞋轻胜马”,真个好豁达!

*《笑得好》作者简介:

清代乾隆年间江苏扬州人石成金,字天基,号惺庵愚人,留下中国十八世纪的笑话集《笑得好》,谑称“毒笑话”。石成金是清代的医家,他不仅诊断个体的病情,更是洞察了整体社会善性佚失的病情,进而开出了“笑话”为药方、为针砭,愿以“笑话”作为提振世道、回复人心善性的“度世金针”。他在〈自序〉中这样说:“人以笑话为笑,我以笑话醒人;虽然游戏三昧,可称度世金针。”

石成金是医家,也学佛、向佛,认为人性本善。然而,在近三百年前,石老已经意识到:物欲横流昏蔽了善性、风气败坏堕落了人心,腐蚀败坏的世道人心已经是沉痾痼疾,不下猛药已经救不了了!石老在〈自序〉中说:“予谓沉痾痼疾,非用猛药,何能起死回生”?所以,他以“毒笑话”醍醐灌顶。过了近三百年后的今天来看看《笑得好》,果若入耳发笑,而且入耳警心, 这就“笑得好”,悟得了“度世金针”三昧!@*#

责任编辑:方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看笑话怎样《笑得好》?表面看笑话,内蕴看世道、看人心,清代医家石成金的本心是让人找回“好心”--善心。以下为现代读者选译《笑得好》,看一看近三百年前的“毒笑话”,同时,比一比、较一较今昔,愿天下都能“笑得好”,找回人之初的善性、善心。笑点:黑齿妓闭口藏齿说,白齿妓呲口露齿说。
  • 《笑得好》表面是笑话,内蕴是世道、是人心。看《笑得好》怎样“笑得好”?将心比心。看一看近三百年前的“毒笑话”,同时,比一比、较一较今昔,愿天下人都能“笑得好”,找回人之初的善性、善心。笑点:剩个穷花子与我混混!
  • 清代有一个人用33个字介绍他的儿子,看看这个笑话,看官们想一想,还有办法把这人称自己儿子的称呼加长吗?人间道上不仅处处夸富显贵的,死到临头还不能罢休“死要名”的也不少,另一则:死要名 寿棺“好题辞”,也是清代浮世绘一例。
  • 有人问“鱼”字如何写?人家立即写下“鱼”给他。那人细看“鱼”字形体,摇着头说道:“头上两只角,肚下四只脚,水里行的鱼,那有角和脚?”
  • 说话取巧,可能弄巧反成拙,出丑了!《笑得好》里有个“活脱”的父亲教儿子“话不要说死”,他日儿子答来人“令尊翁在家么?”怎么个说法?
  • 天下的道理,散在万事,而统会于吾心。惟其散于万事,故必加致知格物、躬行实践的工夫,而后能实有诸己,这叫作学。惟其会于一心,故必加沉潜反复,研究求索的工夫,而后能穷其精微,这叫作思。这两件缺一不可。
  • 黠鼠给了苏轼什么启悟?(Shutterstock)
    少年苏轼写了一篇文章——《黠鼠赋》,纪录了事情的始末,抒发自己的感悟。《黠鼠赋》的意趣浓厚,寓意深远,谁能想像这是出自一个十一岁孩童之手呢?
  • 他们的行止之善出于本心,犹如云之出岫。(Shutterstock)
    在《后汉书‧独行列传》中,记载了一些感人的人物事迹,在乱世中,他们的精神、义行受到上天的嘉许,人生非常精彩。对我们当下的时代,当也有一些启迪。本文讲的是一个仆人和一个贫儿的人生故事。
  • 君子、小人之别不是绝对的。君子与人为善,包括对小人在内,不能嫉恶如仇。19世纪美国总统林肯在第二次就职演说中讲“对任何人都不怀恶意,对所有人都心怀慈悲( With malice toward none,with charity for all.)”,这应该也是我们理解本章的题中之义吧。
  • 君子为什么能“温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为君子“志于道”。本篇是讲“为政”的,君子“温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还不够,所以本章强调了第三点——“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样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畅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