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努力经营家庭事业 华人女子伦敦金融城展风采

李瑞兰,一位来自台湾的女士,父亲曾是黄埔军校早期毕业生,先生在英国文化部任职,地道的英国人。她在英国生活、工作二十多年,用自己的方式,在男性把持的金融业内,在伦敦金融城开创出一片天。(李瑞兰女士提供)

人气: 374
【字号】    
   标签: tags: , ,

大纪元记者夏松采访报导)李瑞兰,一位来自台湾的女士,父亲曾是黄埔军校早期毕业生,参加过抗日战争与三年内战,1949年随国民政府退迁到台湾。母亲是台湾当地人,兄弟姐妹五人生长在一个平凡的务农家庭。先生在英国文化部任职,地道的英国人。她在英国生活、工作二十多年,用自己的方式,在男性把持的金融业内,在伦敦金融城开创出一片天。她通过不懈的坚持,将家庭、事业经营得绚丽多彩。

英语科班,入行金融业

从小爱读书的李瑞兰,成绩总是名列前茅。1988年,英语专业毕业后进入一家台湾知名金融证券公司。六年后,她萌发了换环境的想法,便在英国读了一年硕士,之后回台湾就任董事长办公室秘书。

90年代中旬,外资开始进入台湾市场。1996年,公司派她到伦敦。回味当年,李瑞兰女士说:“公司管理了两个专门让外资投资台湾市场的基金。我来接触客户,然后行销基金,随着市场做起来,公司就决定在伦敦留下来。”

台湾1996年被纳入MSCI摩根斯坦利指数,公司在伦敦成立一人办事处,李瑞兰女士独自撑了四年。随着台湾市场的成熟,公司决定在伦敦设立证券子公司,她开始正式做业务。员工从一个人变为三个人,最多的时候十个人,由于市场变化,目前缩编为六个人。

李瑞兰女士满怀感恩之心:“我算是蛮幸运的,在台湾一般是金融专业的人才可以进入金融业。80年代,台湾金融刚刚起来,需要引进外国基金、产品到台湾,那时我们公司招人考英文和专业,我临时准备,就这样进入公司。”

到伦敦金融城之后,李瑞兰女士从她的基金经理人的经历中了解到,他们来自不同专业领域。她的客户有中文系、哲学系、历史系毕业,也有很多是经济系毕业,但多来自名校。

20多年来她对公司很忠诚:“我觉得公司对我很好,他们给我这样的机会,在金融中心工作,公司培养我,其实在金融城有很多机会,比如说外面的一些诱惑,但我都没有换工作。我愿意好好的在公司做下来,这边的子公司是我一手创立的 ,就像是自己的小孩子一样,把它养大了,我也舍不得离开这个环境。”

专业化,立足前提

曾有三家台湾金融公司在伦敦设有办事机构,然而由于业务很难做开,陆续都回台湾了。目前作为台湾唯一一家在伦敦有办事机构的券商,要想在英国生存下来,就必须要打入英国的客户群中,还要对台湾市场有充分了解。

伦敦分公司用人方面大都是在台湾或是中国大陆工作过的,对市场很了解,用专业的方式为具有专业背景的客户提供服务,是立足的前提。

李瑞兰女士介绍说:“做基金专业是第一步,把专业展示给客户,跨过很高的门槛与客户建立关系。第二步是要了解客户需要什么。第三步,要有一个很好的支持,台湾总公司的支持非常重要。”作为职业经理人,她需要要花很多的精力与总公司的沟通,让总公司了解伦敦子公司运作情况及面临的问题,以及怎么突破,寻求总公司的认同和支持,帮助子公司成长。

同样的业务,在亚洲与客户建立关系相对比较容易,在英国相对要慢一点,需要多花两三倍的精力,还要克服文化上的困难点。李瑞兰女士深有感触:“一旦文化上与客户建立关系后,就可以维持比较长久的联系,我们的客户与我们有大约20年的关系,现在还在和我们做生意的很多。因为从专业开始合作,然后了解客户需要什么东西,持续给他一定水准的服务,关系就容易维护。我们要让客户受惠,帮他们解决问题,帮他在投资方面给他所需要的东西,这是最重要的。”

金融业不争的事实,性别差异

在伦敦金融中心,男性占60-70%,职业经理人男性高达80%之多。李瑞兰女士作为一名女性职业经理人,是如何在金融城立足的呢?

女性做业务,与男性相比,有时候会有相对容易的切入点。女性在具备专业背景的前提下,具有柔性切入的优势,有些小的、比较细节的东西,在客户没有时间或没有精力去分析时,女性业务员可能会更加细致。

李瑞兰女士温婉的说:“我和客户的对话中,我会了解到他现在在看哪个产业,就大概知道他关心哪个产业,我们就可以找一个比较好的公司推荐给客户,引起他兴趣之后,就不断找相关信息给他,然后慢慢引起他的关注。我们去拜访一些公司时,如果这个公司是个优质公司,我们会多做一些笔记,然后发给客户,这个公司在这个产业里面,它的位置在什么地方,它未来发展前景怎么样,我们会跟客户分享,当然我们有研究来支持,不断的写报告,客户觉得我们的服务是好的,有持续性的,他就会跟我聊做生意,我们用这种方式赢得很多客户的业务关系。我们从开始与客户接触,到客户与我们有业务上的一些互动,会长达两到三年,作为女性的业务员及主管,我觉得可能坚持最重要。”

在金融行业这个男性比较主导的产业中,女性业务员能够持续下来,特色可能就是比较细心,用另外一双眼睛帮助客户看东西,虽然没有办法影响客户的决策,但可以给提供客户信息以便客户做最好的决策。

脱欧看法

在世界大格局下,支持留欧的她,面对英国脱欧的现实,深感英国无法置身其外,就整个全球的国际事务、经济体系,需要大家都在一个架构下一起运作,自己做自己的业务很难。她认为:“脱欧是很大的层面,不光是经济,也有政治、文化,还有难民问题,都是层层面对的问题。然而英国是一个民主社会,脱欧表示英国是一个尊重民主的国家,整个政府才向脱欧的方向进行。”

在她人生走过来的这些年中,一个最大的优点是乐观,就是在很低潮的时候,她还是能保持乐观,也因此而高更有韧性。对脱欧后的英国,她同样保持乐观。

社会融入,永不过时的话题

对她而言,在英国读书时是学习英国文化生活最好的一年。1993年在谢菲尔德读书期间,她与先生在一个朋友BBQ生日聚会上相识。李瑞兰女士说:“我先生父母都是非常传统的英国人,我就是这样慢慢融入他们的生活中。我在念书的时候,亚洲人很少。我开始学习如何融入同学的社团里面,去了解他们的一些生活形态。我的同学下课之后一般都会去酒吧聊天,我不喜欢酒吧,烟雾弥漫、音乐很吵,但我又要认识新的朋友,下课之后需要与朋友有一些私人的活动才能跟他们接近,我在酒吧里面就是听他们讲什么,那时英文也不行,听力不是很好,就这样一年下来,我大概知道怎么跟英国人相处。”

初到伦敦金融城时,李瑞兰女士在总公司的股东公司工作了三年。同事们下班后,就互邀去酒吧喝酒,待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她都会尽量加入,努力建立一些办公室同事关系。很多私人的接触,会让同事的关系更接近。他们在酒吧的一些聊天内容,是她在工作环境下没有办法学到的,同事们会讲一些工作上比较隐秘的话题,比如哪些客户和哪些客户的关系,同事之间在酒吧的相处,帮助她了解到一些行业状况,同时也融入到同事的关系圈里面,再通过同事背后的一些客户关系,李瑞兰女士就这样密慢慢融入到伦敦金融城市场环境里面。

为了尽快融入社会,融入金融城的大环境里,李瑞兰女士非常努力去接触这个圈子。她感慨到:“我花很多时间认识这些人,之后尽量与他们做成朋友,那时候我经常在周末煮一些中国菜,请好朋友到家吃饭,用这种方式认识很多很好的来自不同国家的朋友。”

她感言,她的先生很容忍,女儿也很习惯家里常常有朋友来家住,或到家里吃饭,所以她的女儿也常问她,“妈妈我可以邀请我的好朋友到我们家住一宿吗?”

每到周末,到朋友家做客,或是请朋友到家里来做客,生活与工作的交融已经成为生活的常态。

幸福满满的家庭生活

她的家庭生活很单纯幸福,先生对她和女儿都很好。不同的成长背景,使他们在生活、文化方面形成互补。在英国生活,她感觉如鱼得水,大学读英文系让她对英国的历史文化都很了解,在英国生活了20多年,强烈的好奇心,促使她每天在学新的东西。

当谈到8岁的女儿,李瑞兰女士信心满满:“在中国和英国的环境下成长是她的优势,她对台湾和英国社会的了解,别人没有办法学到。我们每年圣诞节都会回台湾,然后从台湾去中国大陆或是其它地方旅游,所以女儿对亚洲文化是了解的,我希望她以后的成长,中文背景会是她的优势。”

在学校,作为一个具有中国背景的小孩子,她女儿很骄傲。从幼儿园开始,她与先生每年的中国年一定到女儿的学校,向女儿的全班同学讲中国年的故事。第一年他们讲年的故事,第二年讲生肖的故事,第三年是猴年,他们讲西游记的故事,今年是鸡年,他们讲了鸡的神话故事,经过四年女儿已经明白怎么让同学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李瑞兰女士告诉记者:“今年我就训练女儿,让她来讲中国年的故事,我穿插讲鸡年,我们准备15张PPT,我只讲一张,大概是5分钟,其它的20分钟是女儿讲的。”

女儿回来说,“妈妈,我觉得非常的骄傲,可以给同学们讲中国年的故事。”女儿告诉她,希望每年的中国年,爸爸妈妈都到班上来给同学讲中国年和中国的事情。

先生学中文,对中国历史文化很有兴趣,她则生活在英国的环境,对英国的历史文化保持高度兴趣,趋势自己每天都在学新的东西,夫妻互补。

热心华人社区

作为华人,她尽量参与华人社区各种活动。因为来英国比较久了,台湾的主管单位、学者,到伦敦来做一些参访,一般他们会请她帮助做一些联系。李瑞兰女士表示:“我喜欢认识一些不同的人,属于比较热心的个性,对台湾的社区也是尽量花时间,很多台湾人过来不了解环境,所以很多活动他们就想到找我帮忙。”

2004年台湾工商妇女协会成立,两年换一次会长,李瑞兰女士担任了第二届会长。期间,她努力多安排活动,比如请一些不同领域的人举办文化活动,请台湾的教授讲了中英文化,请《梁祝》作曲陈钢先生过来做演讲,讲述当初创作《梁祝》的一些心历过程。还办了几次与慈善相关的活动,在汶川大地震期间,协会和台湾慈济合办音乐会筹款捐助给汶川,用这种方式参与到华人活动当中。

华人社区是将华人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李瑞兰女士希望为华人社区多多尽力,让更多的华人在华人社区获得帮助和支持。◇

责任编辑:文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