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史料

《天工开物》乃服第二卷‧治丝 缫车

天工开物。(公有领域)

【编按】《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先后有日、英、德、法、俄等译本。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十八卷,并附有一百二十三幅插图,描绘了一百三十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特分节刊登,以飨读者。

衣料第二‧缫丝

缫丝要先制作缫车,它的尺寸、部件都列在后面的插图中。缫丝时先将锅内的水煮到沸腾,再将蚕茧投入锅内。丝的粗细要看放入蚕茧的多少,一个人工作一天,可缫丝三十两。如果缫包头巾用的丝,只能得到二十两,因为这种丝比较细长。缫绫罗用的丝,一次可以投入锅内二十个蚕茧,缫头巾用的丝只能投入十多个蚕茧。当蚕茧在锅内滚沸时,用竹签拨动水面,绪丝自动会出现,用手牵住绪丝引入竹针眼,先绕过星丁头(导丝的滑轮,用竹棍作成的像香筒形状的部件),然后将丝勾挂在送丝竿上,再接到“大关车”(脚踏转动的绕丝部件)上。

断丝时,找出绪头放上去就行,不需要绕接原来的丝。使丝排列均匀而不要堆在一起,全靠送丝竿和磨木(带送丝竿的摇柄)的作用。四川缫车的形式稍微有些不同,他们的方法是把缫车架在锅上,两人面对面地各自寻找锅内的绪丝,一次牵出四、五根绪丝放到车上,但还是不如湖州缫车完善。

天工开物。(公有领域)

缫丝用的薪柴,要干透不要有烟湿的气味,这样才不致损害丝的色泽。使丝质美好的办法有六个字,一曰“出口干”,是指在结茧时用炭火烘。一曰“出水干”,是指在缫丝上车时在盆内装四、五两炭火,放在离大关车五寸远的地方,当关车飞速转动时,生丝借助火温边转边干,这就叫出水干。如果天晴又有风,就不用火烘。

原文

《天工开物》乃服第二卷‧治丝

凡治丝先制丝车,其尺寸器具开载后图。锅煎极沸汤,丝粗细视投茧多寡,穷日这力一人可取三十两。若包头丝,则只取二十两,以其苗长也。凡绫罗丝,一 起投茧二十牧,包头丝只投十余牧。凡茧滚沸时,以竹签拨动水面,丝绪自见。提绪入手,引入竹针眼,先绕星丁头,以竹棍做成,如香筒样。然后由送丝勾挂,以登大关车。断绝之时,寻绪丢上,不必绕接。其丝排匀不堆积者,全在送丝竿与磨木之上。川蜀丝车制稍异,其法架横锅上,引四五绪而上,两人对寻锅中绪,然终不若湖制之尽善也。

凡供治丝薪,取极燥无烟湿者,则宝色不损。丝美之法有六字:一曰“出口干”,即结茧时用炭火烘。一曰“出水干”,则治丝登车时,用炭火四五两盆盛,去车关五寸许。动转如风转时,转转火意照干,是曰出水干也。若晴光又色,则不用火。#

──转自《新三才》

点阅【天工开物】相关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