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史料

《天工开物》乃服第二卷‧造棉

天工开物。(公有领域)

【编按】《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先后有日、英、德、法、俄等译本。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十八卷,并附有一百二十三幅插图,描绘了一百三十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特分节刊登,以飨读者。

衣料第二‧作丝棉

双宫茧和缫丝时留在锅底的碎丝断茧和种茧壳,都是丝绪断乱,不可缫丝的,但可以用来造丝棉。将其用稻草灰水煮后(不要用石灰),倒入清水盆内。把大拇指指甲修剪干净,用拇指顶开四个蚕茧,连续叠套在其余的指头上,四个手指中每个手指都叠套四个蚕茧,再用拳头将茧顶开,这样每次用一支手的四个指头,可以顶开十六个蚕茧,然后用小竹弓敲打。这就是《庄子》说的“泙澼絖”(指在水中击絮,《庄子逍遥游》:“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泙澼絖为事。”)。

湖州的丝棉特别洁白、纯净,是因为造棉的手法巧妙。上弓操作时主要在于动作敏捷,带水将丝棉打开。如果动作稍慢,水已流去,那么丝棉结成块就不能完全松开,看起来颜色也不纯白。缫丝剩下的东西叫“锅底棉”,把它装入棉衣、棉被用来御寒,称为“挟纩”(指里面装有丝棉的衣或被)。制造丝棉所用的人工,比造缫丝多八倍有余,劳动一日每人只能造四两多丝棉。用这种丝棉坠打成线来织“湖绸”,价钱稍贵,用丝线在提花机上织出的产品叫“花棉”,价钱更贵。

原文

《天工开物》乃服第二卷‧造绵

凡双茧并缫丝锅底零余,并出种茧壳,皆绪断乱不可为丝,用以取绵。用稻灰水煮过,不宜石灰。倾入清水盆内。手大指去甲净尽,指头顶开四个,四四数足,用拳项开又四四十六拳数,然后上小竹弓。此《庄子》所谓洴澼絖也。

湖绵独白净清化者,总缘手法之妙。上弓之时惟取快捷,带水扩开。若稍缓水流去,则结块不尽解,而色不纯白矣。其治丝余者名锅底绵,装绵衣衾内以御重寒,谓之挟纩。凡取绵人工,难于取丝八倍,竟日只得四两余。用此绵坠打线织湖绸者,价颇重。以绵线登花机者名曰花绵,价尤重。#

──转自《新三才》

点阅【天工开物】相关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