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谈

孔子与中国服饰(2)

后人根据文献记载加上臆想绘画的孔子玄衣。(公有领域)

《易经》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中国服饰自古就与中国的政治伦理和礼乐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九家易》曰:“黄帝以上,羽皮革木,以御寒暑。至乎黄帝,始制衣裳,垂示天下。衣取象乾,居上覆物。裳取象坤,在下含物也。虞翻曰:干为治,在上为衣。坤下为裳。乾坤万物之缊,故以象衣裳。干为明君,坤为顺臣,百官以治,万民以察,故‘天下治’。盖取诸此也。”

黄帝是中国传统服饰的始祖。黄帝之前,人们穿的是兽皮及麻葛短衣,抵御寒酷暑。从黄帝开始,制作了正式的衣裳,垂范天下。上为衣,取象于干,居上覆物;下为裳,取象于坤,在下含物。乾坤收藏万物,所以能取象于衣裳。乾坤有道,干为明君,坤为顺臣,治理百官,体察万民,所以能“天下治”。制衣的道理大概也是从这里来的。

也有道家的观点认为黄帝、尧、舜氏设立文物制度,百官分职,各尽其力,终致天下太平,以至于垂拱而治,无为而成。总之,皇帝将服饰作为一种礼仪与制度,教化天下,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黄帝作衣裳应为中华汉服文化的起始。

《仪礼.士冠礼》记载,“黄帝作冕旒”。传说黄帝制定服饰制度,“始于黄帝,备于尧舜”,定型于周朝,形成完备的服制。《周礼》规定的服饰制度具有昭名分、辨等威、别贵贱的作用。韩康伯注:“垂衣裳以辨贵贱,干尊坤卑之义也。”五礼之中,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各有不同的礼服。

孔子重周礼。《论语》中,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丰富多彩。孔子也遵从周朝的制度。

明神宗十二章冕服像。(公有领域)

《尚书.虞书.益稷》记载,舜帝曰:“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彜、藻、火、粉米、黼、黻,𫄨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

这是古代天子之服绘绣的十二种图象,即五帝时期的“十二章”制度。衣绘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称上六章;裳绣宗彜、藻、火、粉米、黼、黻称下六章。这种“垂衣裳而天下治”的服饰制度一直沿用到民国之前,持续了近五千年。

十二章纹。(公有领域)
十二章纹。(公有领域)

中国服饰是中国文化和礼仪的一部分。孔子曾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汉服是右衽,北方少数民族是左衽,正好相反。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野蛮人了。由此可见,孔子十分重视服饰礼仪。

孔子曾经批评管仲这个人的器量狭小(“管仲之器小哉!”), 并且说“他有三处豪华的藏金府库,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怎么谈得上节俭呢?”“国君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在大门口也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这样的设备。如果说管仲知礼,那麽还有谁不知礼呢?”

诚然如此,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孔子认为,“夷狄(文化落后)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呢。”管仲辅助齐桓公做诸侯霸主,尊王攘夷,一匡天下。孔子不否定管仲之才,认为他最大的仁德是不用武力“九合诸侯”,召集各诸侯国的盟会,从而保护了华夏文化。@

责任编辑: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