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惊蛰

【二十四节气】“惊蛰”春不老 花朝对夕月

作者:容乃加

花影重重入二月,惊蛰初候桃花开。(容乃加/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2195
【字号】    
   标签: tags: , , , ,

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
--节录〈咏廿四气诗惊蛰二月节〉(唐.元稹)

惊蛰二月节

“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东风来、冻冰解化雨水,每年在公历3月5日前后到下个节气“春分”前的这半个月期间。古代对“雨水”和“惊蛰”的顺序曾有说法,有的以“雨水”为二月节。汉代之后“惊蛰”在“雨水”之后就确立了。西汉京房着《京氏易传》〈䷵归妹〉说:“惊蛰二月节”;唐代元稹咏廿四气诗之一〈惊蛰二月节〉吟:“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都是以惊蛰为黄历二月的第一个节气。这里的二月节是以中国的黄历来看的。

从入春到“惊蛰”其实是渐次而进的。《逸周书.时训解》记载立春物候,就说:“立春之日,东风解冻,又五日,蛰虫始振”,也就是说,立春时,冬天蛰藏的虫子们就有感应了。到了惊蛰节气,就是蛰虫出洞户了。

雷公传说是掌管打雷的神。(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雷公传说是掌管打雷的神。(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惊蛰最典型的天候就是打雷,“轩窗四面开,风送海云来;一阵催花雨,数声惊蛰雷。”(宋代.陈允平〈山房〉)、“坤宫半夜一声雷,蛰户花房晓已开。”(宋末元初.仇远〈惊蛰日雷〉)描写了这种节气现象,轰然的雷声震地,惊动地里的蛰虫出了冬眠的蛰洞。

惊蛰节气古物候

《逸周书.时训解》记载惊蛰节气物候,曰:“惊蛰之日,桃始华,又五日,仓庚鸣,又五日,鹰化为鸠。”

一、惊蛰初候桃花开。入了黄历二月桃花盛开。宋代曹勋有诗吟:“东风二月苏堤路,树树桃花间柳花。”可见桃花在二月节绽放盛景。明末屠本畯的《瓶史月表》说,二月的花盟主之一就是绯桃。绯桃就是绯红色的桃花。明曹大章的诗句:“武陵溪水深几许,笑逐桃花欲问津。”描写二月桃花开一片好春景。

二、惊蛰次候仓庚叫。仓庚也叫仓鹒,是黄莺的别名。《诗经.七月》就有诗句“春日载阳,有鸣仓庚”。《禽经》说:“ 仓鹒,黧黄,黄鸟也。今谓之黄莺、黄鹂是也。野民曰黄栗留。语声转耳”。

黄鹂雏鸟(黄莺)( 周耀宗/大纪元)
黄鹂(黄莺)雏鸟( 周耀宗/大纪元)

三、惊蛰末候“鹰化为鸠”。古人的观点,鹰化为鸠是怎回事?《禽经》解说:“羽物变化转时令。仲春之节,鹰化为鸠。……仲秋之节,鸠复化鹰。”

节气与俗谚

农业社会时人们将“惊蛰”的天候,对应收获、下雨等等。以下就是其中几则预测的俗谚,今人不妨作为参考:

1.“惊蛰雷鸣,成堆谷米。”“惊蛰有雨并闪雷,麦积场中如土堆。”这二句谚语指出来,惊蛰打雷、闪电,来的正是时候,预告风调雨顺禾谷大丰收,粒粒饱满堆积成谷。

2.“雷打惊蛰前,二月雨连连。雷打惊蛰后,旱天到春后。”如果打雷发生在惊蛰前后都是过犹不及,雷来早,往后霪雨连月,雷来得晚,将会干旱过春天。

3.“惊蛰不藏牛。”“惊蛰不耙地,好像蒸锅跑了气。”这二句谚语的意思是指出耕作要依天时,到了惊蛰还不犁田耕地就太晚了。莫怪元稹的惊蛰节气诗说:“时候争催迫,萌芽㸦(音互)矩修;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惊蛰一到,就是提醒人们最重要的莫过于耕田种地,供应广天下所有人的生命粮食,能不勤作吗?

历史瞬光 地方采风──花朝节与花草有约

中国历朝历代各地多有在二月惊蛰时节去踏草、赏花、扑蝶的赏春游憩之事,多叫做“花朝节”,也有称“踏草节”、“挑菜节”或“花神节”。各地风俗小异大同,都是与花草、蝶鸟有约,落在二月二日和二月十五日最多。二月仲春的“花朝”与八月中秋“月夕”相对,是年中春秋两季良时的佳景。

唐朝很重视二月节,人谐天地而中和,表现天地人一体的精神。《旧唐书.德宗本纪》记载唐德宗有感于入了仲春,天地和同,而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以助畅茂,内外官司都休假一日。唐朝将中和节与上巳节、重阳节并称“三令节”,贞元六年二月中和节,皇上赐宴群臣,百官会宴于曲江亭。

二月惊蛰春不老 赏花扑蝶 踏草挑菜

花莲大农大富平地森林游乐区位于花莲县光复乡的图腾花海正值百花盛开。(摄影:陈玫均/大纪元)
百花盛开。(陈玫均/大纪元)

“花朝节”在仲春,此时经过了孟春的“立春”和“雨水”,阳气刚刚满盈,天地向荣一片欣欣。《说文》说:“二月万物冒地而出”。花儿对节气敏感,向春入二月,已经是花影重重。

明代田汝成《熙朝乐事》有当时仕女们的青春记事,活泼有趣,比现代人敏感节气而时髦:“(二月)二日,士女皆带蓬叶,谚云,蓬开先百草,戴了春不老。”

根据清代刘灏《广群芳谱》所录,二月惊蛰节气里的花朝节、踏草节、挑菜节,各地不少,摘记几则记载于下:

《成都志》:二月十五为花朝,为扑蝶会,蜀人又以是日鬻蚕于市,因作乐纵观谓之蚕市。
《壶中赘录》:闽中以二月二日为踏青节,蜀中以为踏草节。
《萧墨记》: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
《秦中岁时记》:二月二日曲江采菜,士民游观极盛。
《诚斋诗话》:东京二月十二日曰花朝,为扑蝶会。

二月花朝节也是扑蝶会。(全景林/大纪元)

南宋京都风物记《乾淳岁时记》中记载了宫中“二月二日,宫中排办挑菜御宴”,后妃、皇子和京都首官一起从花斛中以金篦挑菜游戏,花斛中藏字有赏有罚,其实是真赏假罚,给赏的奖品,金银杯器珍珠玉翠等等人间极品,一片闹乐喜洋洋。这种风尚也传入王宫贵邸:

先是预偹朱绿花斛,下以罗帛作小卷,书品目于上,系以红丝,上植生菜、荠花诸品,俟宴酬乐作,自中殿以次,各以金篦挑之,后妃、皇子、贵主、婕妤及都知等,皆有赏无罚,以次每斛十号,五红字为赏,五黑字为罚,上赏则成号真珠、玉杯、金器、北珠、篦环、珠翠、领抹,次亦铤银、酒器、冠鋜、翠花、叚帛、龙涎、御扇、笔墨、官窑、定器之类,罚则舞唱、吟诗、念佛、饮冷水、吃生姜之类,用此以资戏笑,王宫贵邸亦多效之。

惊蛰二月节“坤宫半夜一声雷”,惊动了蛰虫,正是提醒人间“时候争催迫,萌芽㸦矩修;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在这时节万物欣欣向荣,最重要的是及时耕种!相对于惊雷的警醒,南宋朝廷“直把杭州当汴京”的奢华欢飨罩下重重亡国的暗影,不也是警醒人的一段历史?@*#

责任编辑:方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古代的天文学家利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把一年分为四个阶段,然后再把每个阶段分成三小段,一小段大约十五天,于是全年有二十四小段,便产生了二十四节气。
  • 古时候的农民们将所有的农事活动,都按照历法节气来安排行事,所谓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都不失其时.........
  • 雨水到惊蛰期间,正值万物生命力最旺盛之际,所以养生重点要顺应春天阳气初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按照中医五行属性,春属木,与肝经相应,肝经主控人体的生长,是生物激素变化最旺盛的时候。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30日正式决议,将中国传统代表一整年时令运行的“二十四节气”,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俗语说大寒过年。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冬季的最终个,大寒诗词描写天地人情。知道古人观测大寒物候有哪三候?大寒时节,寒气从地底彻透而出,大寒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大寒的俗谚能预测来年的天气吗?大寒节气中正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节-过年,过年有哪些有趣的年菜?还有古人巧妙嵌入节气名称的巧对联…
  • 二十四节气和花信风 中国人观察天地感应了阴阳节气的变化,立下了二十四节气,以序时应事;花草感应天地阴阳节气的变化,生了花信风--各自应气候着花期、展花颜,花信风吹捎来花开讯息给人间添风情。小寒花信风梅花先到,腊梅花开喜年来。鄢陵蜡梅冠天下, 楚梅天下第一梅…
  • 立春到,春回大地!古人对立春有多重视?什么是立春真精神?礼记,效法天之理则,天子春祭赏百官施惠百姓、法日月星辰的天纲为王朝纲记;慈悲生命、存幼孤无伐木,永续善用。东汉立春立土牛劝春耕,延续到清朝廷立春牛迎春打春击春牛。看各朝代的立春礼仪,咬春文化,生机饮食保健,春盘、春饼、春筵,诗人踩春的生活美学…
  • 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也同样基于与宇宙、与自然的调谐。古人根据日月的运动和季节变化创制了一套历法,称为黄历,其中包括24个太阳周期,每个周期被称作一个“节气”,为期约15天。我们人体有24根肋骨、24节脊椎骨,如同一种神秘代码。
  • 2月3日立春日恰逢正月初七的“人日”。立春与人日同一天,似乎预示着新人类、新世界的来临,也似乎与《推背图》中“乾坤再造在角亢”的天象相吻合。
  • 中华文化自来就发现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阴阳生克之道表现在天地人间,表现在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而在民俗节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的,该当端午节莫属了!让我们来轻轻揭开这道绵延几千年的文化面纱,找找端午节俗中蕴含哪些阴阳五行的道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