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人物

台湾传统家具的急诊医生──李建章(下)

加拿大蒙特利尔美术馆展出的清朝时期古董床。(维基百科公共领域)

续前文

(原标题:李建章 ◆ 细木作技术:台湾传统家具的急诊医生)

修理技术真本事 太师座椅见乾坤

李建章以太师椅为例,为我们说明古家具修理的过程。家具损坏大致分为:鼠咬、虫蛀、腐坏、裂肉、缺花、裂花、火烧、结构开榫、断榫、缺件和掉漆等,首先要检视损坏的部位,再决定从哪里着手。以太师椅为例,最常见的是马蹄脚腐坏或裂肉,因为太师椅的马蹄脚有的是整支脚雕刻而成,有的则是贴片而成,贴合技法的好处是省料,缺点是须以钉子固定,常因年代久远而生铁锈,钉子因膨胀会把木片撑开,这种贴合工法必须要以相同的木料重新修理,以竹钉取代铁钉,防止再次生锈,修理完成以后,通常会比原件更坚固耐用。如果是马蹄脚腐坏,就要锯除腐坏部分,再以相同的木料依原件纹理重新贴合,并打入竹钉固定。

除了马蹄脚的损坏,太师椅两侧扶手通常会有摇动或断榫的现象,如果只是摇动,只要削新的木楔钉重新插入即可固定;若是断榫就比较麻烦,必须完全取出断榫,补上新榫头再重新打上楔钉。

细部修理像缺花、裂花就比较费时了。雕花通常为左右对称,要先用相同的木料雕出对称边的图案形状,再于新木料上绘制对称边的纹饰,最后以刀雕刻修饰完成。有些雕花技法非常复杂,如内枝外叶的透雕,整修过程要由内而外,一层层向外修补,工序繁杂费时,除了倚赖匠师功力,更是耐心与细心的考验。

表层的处理看似简单,却是成败的关键,因为人们最在乎的是外表的模样。如果是裂缝,要将表面削平或刨平,再用相同的木料贴合修平即可。若是掉漆,就用生漆调合到相近的颜色,再用毛刷补色,但原漆部分不可有新旧漆叠色情形,若有修补也要重新调合生漆上色,再将新漆部分用喷枪笔仿色至原漆的色泽与亮度即可。这个部分会受天候状况影响,匠师的经验是成败的关键。

与时俱进技艺高 父传子承修理乐

手工细木作家具要耗费许多时间与人力成本,1980年代以后,家具工厂大量使用机器取代人工,空有一身技艺的手作司阜只好转作传统家具修理。李建章现在的工作以木匾和壁饰制作为主,壁饰大都是复合材半立体造形,形式比较像早期李松林的细雕,着重人物的表情神韵与细节处;以及杨来兴的镶嵌雕刻风格,他称之为“镶嵌技术的壁饰”。由于细木作环境的丕变,谋生养家不易,愿意从事本行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所幸李建章的长子李宥樘从国中开始就追随父亲从事文物修理的工作,李太太开玩笑地说:“这孩子打从娘胎开始就接受父亲艺术气息的陶冶。”李宥樘不仅从小就有兴趣,还可以独自一人待在工作室一整天,这些都是一位手作细木作司阜必须具备的基本工夫。

随着台湾传统家具越来越少,早在十几年前,工作室也开始处理中国、甚至西洋家具的修理工作。大陆家具的材质以酸枝、花梨、大、小叶紫檀木等为主,修理过程会面临两个问题:一是木料取得不容易,二是工具的问题。因为大陆的木材属于硬木,所以要另外准备一套匠师的工具箱,专门对付大陆家具。

除此之外,还要养成搜集保留旧材的习惯;光“酸枝”木料,就有中国、越南和印尼三种不同的质地;生长的地方不同,木纹也完全不同,别人可能觉得不起眼的旧木料,在李家父子眼中都是非常珍贵的。

“看着一件家具在自己的手上完成,这种快乐是外人所无法体会的。”从事细木作已30年的李建章,依旧笑容灿烂地述说修理工作的快乐。

内容简介

《一心一艺:巨匠的技与美》第七辑收录十五位匠师的深度报导,包含文化部文化资产局指名之文化资产保存技术及其保存者,囊括土水修造、大、小、细木作、剪黏泥塑、石板屋、造王船等技艺。本书不只介绍匠师的生命历程、师承流派与生活知识,并从中发掘、记录匠师的技术、艺能,以及其值得学习的人生经验,期能借此保存并推广无形的文化资产概念,并彰显台湾人“顶真”的工艺精神。@(节录完)

──节录自《一心一艺7:巨匠的技与美》/远景出版社 /文化部文化资产局

《一心一艺7:巨匠的技与美》书封/远景出版社 提供

责任编辑: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