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人

【千古英雄人物】李白(11) 谪仙寻道

中华千古英雄人物之李白(大纪元制图)

谪仙归真

李白不光与佛家渊源极深,他还正式入道,名在方士格。对待炼丹服食,他亦非常严肃认真。他漫游山水,寻仙访道,刻苦修炼。他超然不羁之性格,飘逸洒脱之气质,皆来源于这些,所以被称为“谪仙人”。

西蜀是一块很特别之土地,这里有着相对独立的地域空间,同时道教、佛教氛围浓郁,这里文人墨客层出不穷。当时李白家附近紫云山是道教胜地,青城山则是道教十大洞天之一,青城、峨眉著名道士也都曾是开元年间很受朝廷重视之人。李白喜欢隐居山林,寻仙学道。他五岁就诵读六甲,而六甲就是道教书籍;“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

李白曾在《感兴》八首其五中说“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又昔与逸人东岩子隐于岷山之阳,白巢居数年,不迹城市。养奇禽千计。呼皆就掌取食,了无惊猜。广汉太守闻而异之,诣庐亲睹,因举二以有道,并不起。”两人没有答应太守之推荐。(李白自述《上安州裴长史书》)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时年约二十五岁,在游历蜀中后开始仗剑远游,在江陵偶遇好友丹丘生,并由丹丘生认识了著名道士司马承祯。李白道友很多,例如元演、紫阳先生、盖寰、高尊师和参寥子等。以地点论,李白学道之地除岷山、嵩山,还有湖北随州以及山东等地。“访道”是道家修炼重要的生活历炼之一,所以李白也到处寻访,他曾说“铭骨誓相学”。四十多岁时,他说学道差不多三十多年了,可见学佛、学道、寻仙、修炼是伴随他一生之重要内容。

明朝李流芳绘《李白寻雍尊师隐居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公有领域)

 

元丹丘,也即丹丘生,是伴随李白一生最亲密之朋友、道友,两人大概在李白二十几岁游历蜀中时候相识。《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便是一首李白对与丹丘生同在嵩山修道缅怀神往之诗。诗中描写了元丹丘在嵩山修炼,自己与元丹丘志同道合,表达了想与爱好道教之妻女一同到嵩山学道炼丹之愿望,尚道之志表达得淋漓尽致。

《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

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

沉怀丹丘志,冲赏归寂寞。

朅来游闽荒,扪涉穷禹凿。

夤缘泛潮海,偃蹇陟庐霍。

凭雷蹑天窗,弄景憩霞阁。

且欣登眺美,颇惬隐沦诺。

三山旷幽期,四岳聊所托。

故人契嵩颖,高义炳丹雘。

灭迹遗纷嚣,终言本峰壑。

自矜林湍好,不羡市朝乐。

偶与真意并,顿觉世情薄。

尔能折芳桂,吾亦采兰若。

拙妻好乘鸾,娇女爱飞鹤。

提携访神仙,从此炼金药。

李白与丹丘生在嵩山隐居修道,随后来往于嵩山、安陆和江夏期间,李白结识了丹丘生从兄元演,很快便成为莫逆之交。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他们一起前往随州,拜访了隐居名道司马承祯之再传弟子胡紫阳。对于他们同修之交,有诗为录。他在《冬夜于随州紫阳先生餐霞楼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中说:“吾与霞子元丹、烟子元演,气激道谷,结神仙交。殊身同心,誓老云海,不可夺也。历可天下,周求名山,入神农之故乡,得胡公之精术……”这里讲述了元丹丘、元演和李白三人与胡紫阳一同修道,大家志同道合。

李白还写了《元丹丘歌》赠送给丹丘生:

元丹丘,爱神仙。

朝饮颖川之清流,

暮还嵩岑之紫烟。

三十六峰长周旋。

长周旋,蹑星虹,

身骑飞龙耳生风,

横河跨海与天通,

我知尔游心无穷。

《赠嵩山焦炼师并序》

嵩丘有神人焦炼师者,不知何许妇人也。又云生于齐梁时。其年貌可称五六十。常胎息绝谷。居少室庐,游行若飞,倏忽万里。世或传其入东海,登蓬莱,竟莫能测其往也。余访道少室,尽登三十六峰。闻风有寄,洒翰遥赠。

二室凌青天,三花含紫烟。

中有蓬海客,宛疑麻姑仙。

道在喧莫染,迹高想已绵。

时餐金鹅蕊,屡读青苔篇。

八极恣游憩,九垓长周旋。

下瓢酌颖水,舞鹤来伊川。

还归空山上,独拂秋霞眠。

萝月挂朝镜,松风鸣夜弦。

潜光隐嵩岳,炼魄栖云幄。

霓裳何飘摇,凤吹转绵邈。

愿同西王母,下顾东方朔。

紫书傥可传,铭骨誓相学。

明朝李流芳绘《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公有领域)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登泰山时,曾写下《游泰山六首》。

《游泰山六首》(一作天宝元年四月从故御道上泰山)

其一

四月上泰山,石屏御道开。

六龙过万壑,涧谷随萦回。

马迹绕碧峰,于今满青苔。

飞流洒绝巘,水急松声哀。

北眺崿嶂奇,倾崖向东摧。

洞门闭石扇,地底兴云雷。

登高望蓬瀛,想像金银台。

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

玉女四五人,飘摇下九垓。

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霞杯。

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

旷然小宇宙,弃世何悠哉。

其二

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

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

扪萝欲就语,却掩青云关。

遗我鸟迹书,飘然落岩间。

其字乃上古,读之了不闲。

感此三叹息,从师方未还。

其三

平明登日观,举手开云关。

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

黄河从西来,窈窕入远山。

凭崖览八极,目尽长空闲。

偶然值青童,绿发双云鬟。

笑我晚学仙,蹉跎凋朱颜。

踌躇忽不见,浩荡难追攀。

其四

清斋三千日,裂素写道经。

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

云行信长风,飒若羽翼生。

攀崖上日观,伏槛窥东溟。

海色动远山,天鸡已先鸣。

银台出倒景,白浪翻长鲸。

安得不死药,高飞向蓬瀛。

其五

日观东北倾,两崖夹双石。

海水落眼前,天光遥空碧。

千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历。

缅彼鹤上仙,去无云中迹。

长松入云汉,远望不盈尺。

山花异人间,五月雪中白。

终当遇安期,于此炼玉液。

其六

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关。

独抱绿绮琴,夜行青山间。

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

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

寂静娱清晖,玉真连翠微。

想像鸾凤舞,飘摇龙虎衣。

扪天摘匏瓜,恍惚不忆归。

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

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

[日]狩野正信(1653–1718)绘《李白观瀑图》轴,绢本水墨,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公有领域)

《游泰山其一》说:“玉女四五人,飘摇下九垓。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霞杯。”天仙下凡,遗杯暗示李白根基好,有仙缘,当及时修炼。但诗人却“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

在《游泰山其二》里,众仙依然不舍不弃,追着李白还要给他天书,揭示天机。“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扪萝欲就语,却掩青云关。遗我鸟迹书,飘然落岩间。”但这并未到此为止,暗示不成,众神还要想尽办法明邀李白修炼。

《游泰山其三》则进一步描写李白登高看日出,所到之处,仿佛举手就可以打开云关,顿时便觉精神飞扬,仿佛身体就纵立于天地之间。突然又看到一个青发小道童,头发挽成双云鬟一样,这道童更直截了当,笑着对他说:“怎么这么迟才来寻仙学道,岁月蹉跎,容颜已老也。”李白正在踌躇之时,道童忽然消失得无影无踪,浩荡天地之间竟然追也追不上了。

以上这七首诗将诗人对仙界之向往,及对修炼严肃虔诚态度和坚定修炼之心表露无遗;也透露了很多世外高人一直在跟踪、注视李白,并不时明邀暗示,让其赶快修炼。

李白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离开长安,随后来到山东居住,这以后是他修道更为重要的时段。他结识了北海高尊师徒弟盖寰,盖寰为他造了“真箓”,这在道教修炼人来看是件不容小觑之大事。随后李白又在高尊师亲授下接受了“道箓”,在齐州(现济南)道教寺院紫极宫正式加入道士行列。这位高尊师在给李白授完道箓后,便归北海游仙去了。李白为答谢他,还特地写下诗歌《奉饯高尊师如贵道士传道箓毕归北海》相送。据《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记载,道箓传授颇为严格,其中有十八个等级,各个不同等级传授不同经箓,授予不同称号,依次渐进,不得有误,授了道箓,才算正式入道。

《奉饯高尊师如贵道士传道箓毕归北海》

道隐不可见,灵书藏洞天。

吾师四万劫,历世递相传。

别杖留青竹,行歌蹑紫烟。

离心无远近,长在玉京悬。

高如贵道士来历、行踪没有很多史料记载,他为李白传道箓后随即归北海仙游而去。但从李白诗中,“吾师四万劫,历世递相传”,可见其修行来历绝非一般小道可比。

李白专心修炼,大有所成,这以后很多诗文中,李白已不是只想恒心修炼,而是已修炼到很高层次。用修炼人术语,其天目已能看到其他高层空间很多殊胜景况,并能和众神沟通、交流,往来于不同空间。请看下一章更多详述。

李白晚年曾在敬亭山、秋浦、清溪、大楼山等地修道。从《秋送从侄耑游庐山序》一文可对他在敬亭山炼丹略知一二。

《秋送从侄耑游庐山序》

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及长,南游云梦,览七泽之壮观。酒隐安陆,蹉跎十年。初,嘉兴季父谪长沙西还,时余拜见,预饮林下。端乃稚子,嬉游在傍。今来有成,郁负秀气。吾衰久矣,见尔慰心。申悲道旧,破涕为笑。方告我远涉,西登香炉。长山横蹙,九江却转。瀑布天落,半与银河争流;腾虹奔电,激射万壑,此宇宙之奇诡也。其上有方湖、石井,不可得而窥焉。羡君此行,抚鹤长啸。恨丹液未就,白龙来迟。使秦人着鞭,先往桃花之水。孤负夙愿,惭未归于名山。终期后来,携手五岳。情以送远,诗宁阙乎?

文中提到之所以不能陪侄子李耑游庐山,就是因为炉中丹液还没有炼成,不能放手,只好暂不奉陪。

五千年辉煌神传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研究组

点阅【千古英雄人物之李白】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