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制造未必贵 价格之外还有社会考量

【大纪元2016年08月25日讯】法国制造专题之二

法国近年新创许多标榜本土生产的小型品牌,“法国制造”难免给人昂贵的印象,却未必正确,况且消费行为除了价格,还有保障劳工收入、保护本地产业的意义。

在南部城市亚维农(Avignon)开了一家法国商品概念店“CQFD”的夏斯坦涅(Cindy Chastagner)不讳言,“价格是一场每天要打的战争,在某些情况下,法国制造的产品是贵一点”,但那是合理反映成本的价格。

以她店里陈售的“法国内裤”(Le Slip Francais)来说,一条女用三角裤定价26欧元(约新台币930元),比一条25欧元的跨国品牌内裤或一般商场卖的15欧元内裤贵,但这些内裤的产地都是人工低廉的亚洲国家。

“我们必须了解,价格反映的是制造者的收入”,她说,各国薪资水准不同,产品定价也不一样,“替生产者找到合理的收入,对我来说也很重要”。

法国制造独立联盟(FIMIF)发言人余艾(CharlesHuet)说,“我们的最新调查显示,不管收入多少,每个阶层的人都会在意自己购买的东西是否法国制造,这跟收入无关,而是一种社会参与和觉醒”。

他表示,价格是消费者决定购买的因素之一,但法国产品也有各种价格段,有高一点的,也有低一点的,重点在于挑选品质好的东西,不必隔一段时间就弃旧换新。

他认为,消费者会觉得法国产品较贵,有时只是因为法国被赋予了高级、奢侈的刻板印象,实际上,考量到长途运输等营业成本、本土产业消失或外移等社会成本,法国产品和其他产品的价差并不大。

价格是消费者决定购买的因素之一,不是唯一。去年才成立的法国制造独立联盟,不定期针对市面产品做调查,并透过媒体发布结果,一方面让媒体知道有很多法国产业值得关注,一方面也让消费者在购买之前有更多资讯去做选择,让他们知道,消费不只是掏钱换取商品,也是一种立场表态。

在欧盟,除了食品必须标示产地外,其他商品并不硬性规定,但法国制造独立联盟的调查显示,高达97%的消费者希望所有产品都标示产地,且50%以上的人认为这能帮助他们做出更适当的选择。

余艾说,欧盟近几年也在讨论是否要强制标明产地,但各国各有利益,无法达成共识;在漏洞之下,有些他国产品假称“法国制造”,政府又无法一一管制,“一旦消费者发现上当,就会丧失对‘法国制造’的信心”。

余艾强调,提倡购买法国制造的产品,并不是仇视外来商品,而是单纯鼓励在地消费,他在异国旅行,基于礼貌和文化体验,也会尽量购买当地生产的东西,因此更容易意识到消费全球化的弊病。

“我在非洲旅行时发现,几乎只有食物能买到当地生产的,其他一切,从工业产品、桌椅到衣服,全部都是中国制;贫穷国家无法生产自己需要的东西,这显然是个很大问题”。

(转自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