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

【影评】《导火新闻线》再现媒体良心

曾逸莲

【大纪元2016年08月14日讯】当网络变成了新闻传播的主流渠道,媒体的角色是否需要应时而变?面对点击率与良知的冲撞,媒体人应如何选择?究竟是媒体改变观众思想,还是观众需求左右媒体报道?电影版《导火新闻线》一一揭晓。

港视话题剧《导火新闻线》导演方俊华(左)说及编审潘漫红。(宋祥龙/大纪元)

电影简介

由香港电视(HKTV) 制作的24集电视剧《导火新闻线》(The Menu),荣获高登票选“2015全年最佳电视剧集”。同名电影版《导火新闻线》于2016年暑期全面上画。电影版沿用原班人马,由方俊华导演,潘漫红编剧,通过描写《囧报》记者所处所迫之环境,影射香港传媒界现实,引发人们对法制、公益及传媒界职业道德的反思。

电影版中,将《囧报》主力精减至三位:采访主任方凝 (周家怡饰),高级记者乐嘉辉(王宗尧饰),和新晋摄影记者麦晓欣(杨淇 饰)。三人意外遇上大案——C99电视台灯光师谭锐智(吴孟达 饰)突然引爆录影棚,劫持受访嘉宾及现场工作人员,要求午夜12时前面见特首,否则将炸毁整幢C99电视台大楼。看似极端的劫案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秘密?媒体的报道又如何影响舆论并左右了案件的发展?

主演周家怡与王宗尧早前一起为电影《导火新闻线》宣传。(宋祥龙/大纪元)

媒体的智慧在虚心若愚

新媒体的即时性推快了传统纸媒的运作方式。传媒大环境浮躁,每分每秒都像是deadline。快速的出稿节奏令记者难以深思熟虑,也鲜能静下心来放长线追踪一条新闻,挖掘事件背后的社会意义。“Stay Hungry”这句话在影片中不断被重复,意为记者的“不知满足”,象征迅速果断处理新闻素材的心理状态。但很多人忽略了“Stay Hungry”的后半句——“Stay Foolish”。这句乔布斯的至理名言在媒体界也同样适用。“Stay Hungry, stay Foolish”。经营好一个媒体,除时时保持紧迫感,亦要有虚心若愚的心态。“虚心”的心态会不断提醒身为媒体人的任重道远,也更是一种“兼听则明”的智慧。

电影主题曲由本土良心艺人陈诗慧演唱,曲名《We’re not afraid》呼应影片正义媒体的决心。词意鼓励大家坚持善良,不惧黑暗。一个人的善心也许不会引起关注,但许多人的善心将足以强大到改变世界。

“戏”说新语

二十一世纪的香港媒体界,面临职业操守与新媒体转型的矛盾。是否需要改变报道原则,以迎合社会口味维持媒体销量,一直是摆在现代媒体面前的一大生存议题。今年三月,一部讲述媒体人不畏打压,勇敢揭露教会黑幕的美国影片《焦点追击》(Spotlight),荣获奥斯卡“最佳影片”与“最佳原创剧本”两项大奖,在全世界引发了人们对现代媒体报道角度与深度的反思。电影版《导火新闻线》被誉为港版《焦点追击》,试图在北来势力南下,本土新闻自由逐受威胁的当今社会,与人们一起探讨香港媒体在生存危机与道义良知间的挣扎及抉择。

职业道德的取舍

南非自由摄影师Kevin Carter在1993年拍下了著名的《饥饿的苏丹》:瘦如枯柴的女童俯身在地,奄奄一息,她身后等待着一只虎视眈眈的秃鹰。这幅记录苏丹大饥荒的新闻摄影在1994年的纽约时报发表后,引起各国对苏丹内战的强烈关注,并为Kevin拿下当年的普利兹奖;但同时,该相片也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一场有关记者职业道德的舆论战。究竟应该坚持职业操守拍下这张珍贵相片?还是放下相机救助危在旦夕的人命?这是在媒体界一直延续至今的议题。

在《导火新闻线》中,这张《饥饿的苏丹》作为导火线,将众多人物与支线情节贯穿在同一主题。与当年Kevin的处境异曲同工,影片中有令人反思的一幕:《囧报》竞争对手《闪报》记者,为获取精彩新闻画面,眼见小孩身处险境仍按兵不动,静候拍摄时机。这位“旁观者”渔翁得利的冷漠,直斥当下社会沉默的既得利益阶层。《囧报》记者挺身而出,不顾一切将孩子救下,代表香港的另一部分人。他们将利益摆在人性之后,还秉持着生之为人最基本的血性。

然而,多次出现的《饥饿的苏丹》也含涉另一层面的思考:正因这张照片之震撼,让世界知道苏丹发生大饥荒,各国于是向苏丹伸出援手,大面积改善了饥荒的现状。以此角度来看,记者Kevin选择留守拍摄,不过是尽作为记者的责任。留守的是与非,涉及采访的出发点。倘若报道的初衷是想以小见大,以一张深刻的相片制造舆论,吸引更大范围的关注,从而有效地大面积改善现状。以此为目的留守,才能称之为恪守记者本分下,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反之,为获取晋升机会或为增加点击率而留守,便是一桩令人发指的罪恶了。

“新闻点”的怪圈

故事中,劫持者智叔身为电视台技工,除一技之专外身无长物,面对法制的缺陷无可奈何,曾一度流落街头为女儿喊冤,人们的冷漠如同雪上加霜。他也曾百般恳求《囧报》记者辉爷报道他的故事,却因事件太孤立,没有“新闻点”而遭到拒绝。“要人留意,不如你去杀人放火啦?”没想到辉爷一句反映媒体现状的戏言,真引发智叔策划出一场孤注一掷的激战。

反观当下电子时代,发达的互联网不仅加速了媒体传播,更让人们习惯了信息快餐式的反哺,淹没在每日如烟似海的信息垃圾之中。于是,能否吸睛的“新闻点”成了专业记者们判断新闻价值的重要取舍。“点击率”这个冰冷的数字,竟让媒体在现实面前屈膝;“够劲爆”成为社会新闻的标杆。在如此“功利”的媒体生态下,社会赖以获取信息的通道被选择性切断,大众又以何为“兼听则明”的依据?民众的舆论导向与社会风气又被引至怎样的恶性循环之中?在一切求新求快求刺激的潮流里,仍有报馆愿意花大力气去跟踪一桩吃力不讨好的社会新闻吗?社会发展中无法抒灭的星星之火,终将酿变为一场场燎原的火灾。非要等到无可挽回时,媒体和读者才会关注吗?功利主义下媒体责任的集体流失,与读者的快餐意识形成恶性循环的怪圈,才是电影最深刻的探讨核心。◇

责任编辑:辛幼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