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文史漫谈:冯道谦德 成“乱世不倒翁”

冯道历经五朝、八姓、十三帝,累朝不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前后为官四十多年,始终不倒,令人称奇,被称为“乱世不倒翁”。(shutterstock)

《文子》卷三十五记载,“人之情,服于德,不服于力。故古之圣王,以其言下人,以其身后人,即天下推而不厌,戴而不重。此德有余,而气顺也。故知予之为德,知后之为先,即几道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人的心理,是顺服于道德,而不顺服于威力。所以古代的圣明君主,处处言语谦卑,事事行在人后,天下人都推重他而不厌烦他,拥戴他在人民之上而人民并不感到有重压。这就是德高有余而气顺于道。因此,懂得“给予”就是“得到”,懂得甘居人后实际上是站在了人前,这就接近于“道”了。

以德服人,以理服人,做事才会顺畅;谦和的美德才能获得人心,赢得众望。“和衷少争,谦德少妒”。古人推崇中庸之道,做事谦恭忍让,留有余地,得饶人处且饶人,有时“难得糊涂”反而是一种大智。从以下的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谦虚恭和、以德服人的益处。

冯道谦德少争 成“乱世不倒翁”

冯道在后唐事四帝,在后晋事二帝,在后汉、后周也备受重用,五代时他六度为相,前后拜相二十余年。冯道历经五朝、八姓(八个家族)、十三帝,“累朝不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前后为官四十多年,始终不倒,令人称奇,被称为“乱世不倒翁”。

冯道谦德少争,他做宰相时,有一个举子李导求见。冯道对李导说:老夫名道,由来已久,又累任宰相,你不可能不知道,但还取名道,合乎礼吗?李导听了不服,说:相公之“道”是无寸底的,小子的“导”是有寸底的,怎么不可呢!冯道听后竟说:老夫不唯名无寸,诸事亦无寸,“吾子可谓知人矣”。一笑了之。承认自己“无寸”且“了无怒色”。

冯道为人也十分刻苦俭约。在晋梁交战前线,他在军中只搭一茅屋,室内不设床席,睡觉仅用一捆牧草。送他在战争中掠得的美女,他无法推却时就安置于别室,等找到她原来的亲人后再送回去。他因父丧丁忧期间,遇到饥荒,他就尽自己所有来救济乡里,亲自种田背柴。有因人力不足而致田地荒芜的人家,他就不声不响地在夜里帮助耕种,事后人家前来道谢,他认为这完全是应该做的。

冯道面对王朝的频繁更替,却始终屹立不倒,跟他谦逊恭和、崇尚道德有很大的关系。从以下冯道创作的两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为人处世的原则,“乱世不倒翁”的成功秘诀也许就在此中吧。

偶作

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须知海岳归明主,未必乾坤陷吉人。

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责任编辑: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