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散文

散文:寒食日

 

在我阅读的古中国作家和经典作品中,有几个神人一般的名字,充满了光环,像庄子,像李白,像苏东坡。那时喜欢朗读,却不太明白个中道理,现在比较清楚了,是作品的想像和高度,以及作品里飞扬的生命气息流动,应该再找时间好好重读。

在我看到苏东坡那传世不朽的“天下第三行书”,“宋书第一”的寒食帖时,我已先读过了康熙年间的木刻版原诗《寒食雨》二首,当年在大学课程里开《苏东坡诗》的是龚鹏程老师。修习苏诗是个全新体验,因为和他温柔多情的词作相较起来,他的诗雄放直白,生气勃勃,这种生气其实也是一种遭谗流放的怒气。如果抱着读李商隐诗的心情来读东坡诗是会觉得失望的,诗中没有华丽的词藻和婉转缠绵的情思。苏东坡大学士是以诗来记录他的所读所思所感,以诗的形式来进行一种文化活动的批判,现在回想起来,实在是精彩。或许也是如此,苏诗之后,我不再停留在美丽字词的表面,转而去体会一种宋代文人的心情。当然那时是没有这样深刻的认识的。

1995年的4月6日,交通部的邮政总局发行了“寒食帖首日封”,我不知怎么,突然心血来潮地跑去买了首日封和大小全张,我没有集邮习惯,这一偶然动念,全因苏东坡寒食帖的魅力。这邮票让我想起当年读苏东坡诗的情景,尤其在阴雨不止的清明节前后,读着: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止;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让人为知识分子和文人的遭遇,低回不已。

寒食帖的流转收藏充满许多传奇的故事,但更传奇的是寒食帖上的“破灶”二字,能量强大,就像直欲破壁飞去的神龙态势,让整幅法帖也要飞扬了起来,既沉痛又灵动。神来之笔。

日前重返淡江校园,也勾起无数往事,聊写寒食二诗,应景抒怀。

( 文字及图片版权属作者)@#

 

责任编辑: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