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蓝图】大唐盛世(序篇)《秦王破阵乐》

作者:夏祷
font print 人气: 2436
【字号】    
   标签: tags: ,

贞观元年正月初三,中世纪亚洲霸主大唐的天子——李世民在大明宫麟德殿大宴文武百官。这时,他登基才三个月。只见李世民穿一身金黄绣龙大长袍,腰上是一圈嵌玉大腰带,英姿勃发,端坐龙床上。这一年,他29岁。所有的人都知道,打下大唐江山的不是别人,正是这位在战场上屡立奇功、胆魄非凡、如有神助的秦王李世民。

在中世纪的大唐,大明宫的御宴是当时的盛事。流淌着游牧民族血液的唐人热爱乐舞,也热爱欢庆。杯觥交错之间,奇兽、乐伎、特技和那赫赫有名的舞马、胡旋舞、戏曲轮番上阵,宾主尽欢,气氛热烈非常。而时常,这些宴会的座上宾是西域和蛮夷各国的雄主,还有大唐一个个胸中自有韬略的大臣。

这一天,在御宴的高潮,只闻玄武门外传来天摇地震的声响。百来名武士身披银甲,排成大阵势持戟而舞。武士脚下的军靴如马踏千蹄,虎虎生风。这阵势前有战车,后有战阵,随着阵势左右移动,车轮子触地滚动,发出轰轰雷鸣,天摇地动。

一身绣龙黄袍的李世民带领群臣大步来到了舞阵前方,目不转瞬地瞅着孔武有力的大唐武士。钟鼓齐鸣,铁戟森森,在轰轰的雷声和海涛一般的钟鼓声中,百名武士旋身踏舞。万马奔腾声夹着激昂的角鼓,一直传到了百里外。

一旁,宫廷大乐队擂大鼓,吹长角,在清扬的清商乐之上,激越高拔的龟玆筚篥、隆隆的战鼓相交,钟磬交鸣,威震上天,感天动地。

李世民还是秦王时平复叛将立下大功,百姓夹道欢庆,军中为了庆功而依旧曲填入新词,谱成了《秦王破阵乐》。那时节,赢得胜利的兵将们手舞足蹈,随高扬的舞乐而高歌:
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

 四海皇风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着,今日告功成。

 主圣开昌历,臣忠奉大猷;君看偃革后,便是太平秋。

现在,谁能想到,这首军中歌舞大曲成了李世民登上帝位的大庆之乐。《秦王破阵乐》开创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即后世仰慕、千年不衰的大唐盛世。

传说和真实

自从在大明宫亲眼瞧见了这惊天动地的《秦王破阵乐》,西域和西南地域的各国国王和使节就把这首乐舞的盛况传扬到了四方。很快,《秦王破阵乐》名扬海外,说起大唐李世民登基后的这一盛事,人们无不眉飞色舞,滔滔不绝。到后来,就是当年没有躬逢其盛的人们也不免拿这传奇一般的大曲来抬高自己的身份,把那年正月初三大明宫的景象描绘得比亲临其境的人还要入木三分,口若悬河。

贞观三年(629年),玄奘从长安出发,穿过西域沙漠去天竺取经。据说玄奘到达天竺后,在羯若鞠阇国见到戒日王,戒日王说起了太宗和《破阵乐》:“一早就听说中国有个秦王太子,从小就聪慧有灵,长大了更是神武。那时中国分崩离析,兵戈兢起,生灵涂炭,而秦王天子早就怀有远略,圣心仁慈,平定了海内,德泽远被,异域远国无不仰慕称臣,受其化育,都奏起了《秦王破阵乐》。”

天竺的迦摩缕波国国王拘摩罗王也曾问玄奘:“今天在天竺诸国多有歌颂唐朝《秦王破阵乐》的人,我听说很久了,那莫不是您的家乡?”

玄奘回答:“不错,这首大曲就是赞美我君王的美德。”

拘摩罗王说:“想不到您是唐朝人,我常爱慕唐人的风化,朝东以盼很久了,可惜山川道远,没法子自己去啊。”

在遥远多难的异域,三藏多回听见外国君主说起《破阵乐》。从南到北,大唐开国的传奇传遍了西域沙漠,更传入了东瀛。

《七德》之舞

 

太宗曾说过:“往日做藩王时常要出征,所以做了这首乐曲。想不到,今天这曲子竟然成了雅乐。这曲子发扬蹈厉,虽说和文乐不同,但我的功业都因其而成。为了这,我把他记下来,好叫自己不忘本。我虽然以武功定天下,日后却要以文德治天下。”

贞观七年(公元633年),太宗命魏徵、虞世南、褚亮、李百药等人为《秦王破阵乐》谱写歌词,太宗亲自为《秦王破阵乐》绘制《破阵舞图》,以自己在战场上丰富的经验来编舞,并命太常丞吕才依照绘图,教乐工一百二十人被甲执戟,挥舞着大旗操练。到这时,《破阵乐》已成为大型宫廷乐舞,改名《七德》舞。

这位音乐家吕才背后也有一个故事。就像许多古时候的天才一般,吕才不仅是谱写了《七德》、《白雪歌》的音乐家,他还是个哲学家,懂得天文、地理、军事、历史,写有《教飞骑战阵图》。我们可以想像,当这名博学多才的音乐家在唐朝宫廷指挥着太宗的一百多名乐工披上盔甲,在空中挥舞大旗,踏步而舞,那定是个神奇时刻。

《破阵乐》从军中大曲脱胎换骨,成了宫廷仪典中必奏的雅乐,正是象征太宗化干戈为玉帛,以文德治天下的圣王之风。

太宗所绘的《破阵舞图》中,舞阵的左面呈圆形,右面呈方形;阵势的前面模仿战车,后面是队伍。队伍如鱼群相呼应而进退(鱼丽),又如鹅群首尾相连(鹅贯)。阵势展开来的时候像是伸出去的扇形两翼,交错屈伸,首尾回互,模仿着战阵之形。

若是从高处俯瞰下来,在钟鼓和明亮的锣声中,浩大的舞阵左右移动,如翼如鱼又如云覆盖大地。在这左右移动的方阵中,武士来往击剑,手中或摇晃大旗,或持森森铁戟在空中挥舞上下,气势之壮阔,可说是舞蹈史上一绝。难怪那时凡是亲临其境的人,无论中外,都爱诉说那百年不遇、千年难逢的一幕奇景。

贞观七年,《七德》舞毕之后,观者欢声雷动,热血沸腾,莫不“扼腕踊跃,凛然震竦”。十几种蛮夷请求加入大唐武士的方阵率舞,太宗慨然允诺。只见西域、南蛮部落酋长穿着风格色彩特异的衣袍,头戴各式奇形尊荣的冠冕,夹在大唐武士威武的阵势中手舞足蹈,举戟挥动,久久不歇。从这个生动有趣的插曲来看,《破阵乐》惊人的渲染力可想而知。

早在贞观四年,李世民已为西域诸国拜为天可汗。在震天的乐声中,西域诸国首领和大唐武士一起持戟踏舞——百代之下,这一景象无疑使这个时代足以为后世傲。这景象出现在李世民登基之后第七年,可说是天象之所庇护,众望之所皈依,预示了之后的大唐盛世。

此后,《破阵乐》每年在大唐节庆大典上演出,成为象征大唐文治武功的雅乐。凡是宴请三品以上的大臣及蛮夷酋长,都在玄武门外演奏,声震百里,气壮山河。对于当时的西域诸国,唐朝显赫的声威在这《破阵乐》/《七德舞》中一回回加深了他们的印象。

然而太宗创造《七德舞》的深意往往为人们所忽视。在《七德舞》中,白居易道出了太宗的苦心懿旨。
尔来一百九十载,天下至今歌舞之。
歌七德,舞七德,圣人有作垂无极。
岂徒耀神武,岂徒夸圣文。
太宗意在陈王业,王业艰难示子孙。

在中国音乐史、舞蹈史上,无论在规模或音乐风格上,《秦王破阵乐》都少有匹敌,而太宗亲自画下舞图编舞也是史上一绝。太宗之后,盛唐的几位皇帝都是文武兼备、善鼓善乐之人,携手开创了大唐恢弘大器的文化格局。

贞观元年正月初三,在《秦王破阵乐》的赫赫舞容和钟鼓齐鸣中,辉煌的大唐盛世揭开了序幕。@#

责任编辑:李婧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我们知道,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两个大力扭转了人类文明方向的时代,而路易十四时代正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站立在文明的十字路口,这伟大的世纪扮演了什么角色?十六到十七世纪,在太阳王登基前后,欧洲经历了全方位的冲击。把他所身处的时代放入历史的大背景中,我们将更能理解路易十四时代的意义。
  • 出现在凡尔赛宫的第一个中国人——沈福宗所描述的古国文明深深吸引了路易十四。同时,同行的比利时耶稣会士柏应理也向路易十四转达了南怀仁的请求:尽速遣使去中华帝国。无论从贸易、科学或宣教的角度来说,太阳王深知法兰西必须赶上西班牙、葡萄牙,深入新大陆和古老的东方。也就是说,对于法兰西,遣使前往中国是十分自然而必要的一件事。
  • 来到了地球另一端的中华帝国,博学勤奋的耶稣会士学会了满文汉文,孜孜不倦的展开了工作。他们奔波四方绘测中国地图,在最偏远的乡下向贫苦的百姓热诚的宣教,教授皇帝及皇子几何、乐理、人体结构。在每天忙碌的工作之外,他们以灰色蓝色,睿智的一双眼睛观察记录中华帝国。在欧洲,飞来了一封封来自地球另一端的书简。
  • 一年后,东印度公司收购了一箱又一箱琳琅满目的青花瓷、一匹匹丝绸、上好茶叶、红木、花梨木家俱、玳瑁屏风和一册册厚重的典籍,放入准备回航的海之女神号船舱中。码头工人抬着一箱箱沉重的木箱爬上船梯,把船舱塞得结结实实。海之女神号的吃水量达到了饱和,船身沉甸甸的压在海面上。
  • 还记得第一位出现在罗浮宫里的中国人沈福宗吗?1684年,比利时耶稣会士柏应理带沈福宗去凡尔赛宫觐见了太阳王路易十四。他们献上了殷铎泽、柏应理等人编著的拉丁文《四书》,并要求太阳王在巴黎出版。这就是包含了《论语》、《大学》、《中庸》在内的《中国哲学家孔子》。出版时,书中对太阳王的致谢词是这样开始的:“今天,从远东,来了一位君子,他出自中华帝王的皇家血统,人们称他孔夫子——被所有中国人一致尊奉为他们国家史上最有智慧的伦理学与政治学老师和圣贤。”
  • 在前面我们提到过,太阳王世纪处在一个关键的时间点上:她介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之间。经历了文艺复兴以人为主的人本主义、欧洲脱离中世纪以宗教为中心的素朴生命观,为十八世纪朝向启蒙主义理性及科学的转向做了铺垫。
  •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是一个关于人类的故事,是一个人类在地球上生活、变迁的故事。由于故事牵涉到的是东西半球的人们,地理上横跨海洋和欧亚大陆,要看明白这个故事,我们也得把时间拉长。也就是说:因为这戏的舞台太大,要演完这出戏,这剧本也得拉长了时间,才能看出来人类近代文明史这一出大戏背后藏的谜。
  • 整个十八世纪,欧罗巴吸收着各种思潮带来的养分,在自己强壮的胃中咀嚼着,消化着,长成一个令人生畏的巨人。在这巨人不断变化的视野中,遥远的中华古文明也在不断变化。到了十八世纪晚期,东西方已各自蜕变成全新的文明。在这全新而陌生的两个文明之间,一百年来的水乳交融、吸收互补已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过去。当东西方文明一起把久远前擘画的蓝图忘记,不可避免的,人类文明走进了一条渐行渐窄的胡同。
  • 和当时许多欧洲知识分子一样,马戛尔尼伯爵熟读了莱布尼兹有关中国的著作,还有杜赫德图文并茂的《中华图志》。不久,他将率领英国使节团出使中国。对于自己的这一使命,马戛尔尼充满了兴奋和期待。
  • 郭氏是史上唯一经历八朝皇帝,五次位居皇太后、太皇太后之尊的女人。她享受过无以复加的荣华富贵,帝王都要向她行子孙之礼;亲历过朝局动乱和生离死别;目睹了皇位走马灯似的更换,她轻而易举就可夺取。可是,她始终稳坐于后宫,扶持子孙皇帝,没有非凡的定力,是很难做到的,因而这些帝王对她非常敬重。史书评价,她所立下的“社稷之功”,可与她的爷爷郭子仪相辉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