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典故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爱国诗人辛弃疾壮志难酬,借词抒怀

辛弃疾。(大纪元制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 辛弃疾

醉梦里挑亮油灯挥动宝剑,梦中又回到了当年吹响号角的营寨;将士们在分吃烤牛肉,五十弦琴翻奏着雄壮的塞外曲;沙场上点兵即将出征。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声声如霹雳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王完成收复失地的大业,赢取世代相传的美名。只可惜(壮志未酬)身先老。

辛弃疾一直主张抗金,因此被朝廷主和派排挤,在四十一岁时被诬陷而削去了一切官职。弃官后的辛弃疾一直隐居江西上饶近二十年。作为一位热血男儿,一位勇冠三军,能征善战的抗金英雄,平生满怀报国之志,此时却报国无门,壮志成空。可见他内心深处的悲愤波澜起伏。民族和国家的兴亡总是在拨动他的心弦,此时的辛弃疾只能以笔代茅,用诗词来抒发理想和心声。

这首词是辛弃疾四十三岁那年写给友人陈亮(南宋著名爱国学者)的,此时的辛弃疾已闲赋在家两年。在隐居上饶期间,他一面赏山玩水,体会田园风光的怡静之趣;一面在心灵深处却涌动对报国理想的追求。英雄寂寞的苦闷;壮志难酬的悲愤。在这种感情的起伏中度过了近二十年。

回望诗人一生,他二十一岁时揭竿而起, 参加义军抗击金兵;在二十二岁那年,夜袭敌营,捉拿叛徒张安国并击退金兵,带领众义军人马冲破金兵烽火,日夜兼程投奔南宋。其壮举一时惊动南宋朝野,壮声四起,鼓舞士气,令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岂料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无心收复失地。怀抱满腔热血,渴望一展宏图的辛弃疾冒死来到南宋,却从此落入了碌碌无为的境地。主和派充斥官场,把持权位,朝野上下一片苟且偷安的气息;辛弃疾虽被委以安抚使等重职,可是这与他的驱除金兵,收复失地的理想大相径庭,他深感岁月匆匆,华发早生而壮志转眼成空,内心的压抑和痛苦难以倾述。

隐居期间,诗人用词来表达内心的愁苦——“月胧明,泪纵横”(江神子•和人韵),一个曾经驰骋疆场,出生入死的铮铮铁汉,此时独自忧伤,对月泪流;他也曾借酒浇愁,哪知愁更愁——“酒兵昨夜压愁城,太狂生,转关情”(江神子•和人韵);他也曾以笔宣泄,即使这样,也是“写尽胸中,块垒未全平”(江神子•和人韵)。

山河破碎,复土难收的悲哀;英雄无用武之地,壮志成空的悲哀:种种悲哀累结在胸中;诗人借《破阵子》抒发自己多么渴望重回沙场,驰骋敌阵,横扫金兵,为君王收复河山,为朝廷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

叹生不逢时,悲英雄失路!南宋小朝廷怯懦无能,只图一时偏安,不顾北方金人如虎狼窥视。像辛弃疾和岳飞这样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民族英雄在这样的时代只能抱憾终生,一生遗恨,令后人揾泪;可他们的精忠报国的英雄气慨气贯长虹,千百年来激励后世!@

责任编辑: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