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名人

电影歌曲‧鸳鸯蝴蝶情词新乡

浮生之歌‧词人篇

1928年的上海外滩,图右下角建筑为欧战纪念碑。(公有领域)

1930、1940年代,上海流行歌曲是都市“摩登”文化的表征,但是从歌词创作的书写形式与内涵,又依稀看到通俗文学新旧并步、交踏的身影。早期的中国流行歌曲和中国近代、现代通俗文学的美学表现有着割不断的文化联系,尤其和被评为“鸳鸯蝴蝶派”(注1)的通俗文学有着切不开的关系。从而,上海时代的流行歌曲或可诠释为中国传统情词的新乡。

在1930、1940年代中涉足流行音乐歌词创作的,除了曲词兼擅的音乐师匠之外,有一派旧派小说文人。从晚清以后到民初流行的通俗文学小说,章回小说体裁,亦文亦俗,常见典丽骈文,主题内涵以才子佳人的故事为主线。这些才子佳人之类通俗文学被当时的“新文学”运动者批判为“鸳鸯蝴蝶派”。不过,这些通俗小说也常反映社会现象,寓醒世的意旨,作者也可以说是旧派文人,都具有深厚的文学根底。

民初通俗文学小说在大众生活中非常受欢迎,因此,通俗小说在中国电影发轫期搜寻剧本故事时自然而然也成了重要的对象。第一部民初通俗文学“鸳鸯蝴蝶派”小说的代表《玉梨魂》,在1924年被明星电影公司拍成同名默片电影。到了1930年代有声电影窜起,通俗小说改拍电影、电影主题歌、插曲的需求大增。一些通俗文学作家有的转投身电影编剧导演,有的文人也常为电影歌曲作词。在他们创作的流行歌词里常常飘散著文艺的雅致与馨香,符合电影剧情表现的要求,又融合新旧文学的韵味。

民初旧派文人从小说家转入电影编导、电影歌词创作,以范烟桥、吴村和陈蝶衣为其中典型。他们以雅驯的文词、缠绵百转的情思在上海的影坛流行音乐花园中独树一帜。

注1鸳鸯蝴蝶派 :一般来说,所谓的“鸳鸯蝴蝶派”泛指晚清到民国时期,也就是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涌起的通俗文学的洪流,尤其是通俗小说。这些创作及其创作者并没有共同的宗旨或是流派旗帜,反映的是一种时代的氛围和潮流。这些旧派的通俗文学作者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新文学作家归纳在一起,而成了“鸳鸯蝴蝶派”。这个名词含有批判和贬抑以对抗之意。

据目前所知,最早提出“鸳鸯蝴蝶”派概念的是周作人。1918年4月19日,他在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演讲,讲题为《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他在演讲中,批判当时旧形式、旧思想的中国小说,特别提到“《玉梨魂》派的鸳鸯蝴蝶体…”

@*

责任编辑:方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