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名医

隋唐名医许胤宗 精通脉诊用药灵活变通

作者:辛去病
font print 人气: 338
【字号】    
   标签: tags: ,

许胤宗是常州义兴人。约生于南朝梁大同二年(536),卒于唐武德九年(626),享年九十余岁。曾事南朝陈,为新蔡王外兵参军。

当时柳太后因病不能言语,看尽名医,皆束手无策,脉益沉而噤。胤宗看后说:“不可用口服药,宜用汤气来薰之。从而令药入腠理,即可有效。”于是他用黄蓍防风汤数十斛,放置于床下,气如烟雾,当夜柳太后就能说话了。

于是,许胤宗被拜为义兴太守。陈亡后入仕隋,任尚药奉御。唐武德元年(618)授散骑侍郎。

当时关中多骨蒸病(肺结核),得者必死,并互相传染,无医能疗此病。而胤宗每次治疗此病,没有不痊愈的。

有人问他:“您的医术若神,为何不着书以有益于后人?”

胤宗答道:“医就是‘意’呀!完全取决于人的思虑。而脉候又是极奥妙的,很难识别,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自古以来的名医之所以是名医,就是因为他们擅长诊脉。

看病时,要准确地号出脉象,才能明了病情,每一种疾病都有针对此病的药物。如果诊断准确,只需用一味药,就能直攻病灶,所谓药到病除。如果不能准确地辨别脉象,就难以找到病因,只能凭自己主观推断来进行诊断,多用几味药。

这就好比打猎,不知兔子在哪里却出动大批人马,大范围地进行包抄围剿,或者希望偶然能治好一人,用这样的方法治病,不是太粗疏了吗?脉象的深奥,用语言是无法表达的。我思虑很久,决定不能著书立说。”

在这里许胤宗开当今熏蒸疗法先河。现今,肺结核依然不是那么容易治愈,而胤宗每次治疗此病没有不痊愈的。由此可见,传统中医的神奇之处是西医所望尘莫及的。

资料来源:《旧唐书》

——转载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王书琳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列仙全传》中,有这样一段关于孙思邈的记载。孙思邈是华原人,自幼聪慧过人,七岁就能够日诵千文,长大后喜欢读道家老子的书。
  • 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宋仁宗皇帝得了病,皇上的御医开了几次处方给他服药,都不见效,知道此事的人就忧心忡忡、甚至害怕起来。冀国大长公主向他们推荐许希。
  • 庞安时被誉为“北宋医王”,著有《难经辨》、《伤寒总病论》等书。
    庞安时被誉为“北宋医王”。他从小擅长读书,有过目不忘的本领。父亲是祖传的医师,曾经拿《脉诀》来教他,年少的庞安时却说⋯⋯
  • 有一位叫王彦伯的道士是荆州人氏,天生就擅长医术,尤其在诊脉方面更是有过人之处。他断人的生死寿命,不差毫厘,非常灵验。
  • 天下的道理,散在万事,而统会于吾心。惟其散于万事,故必加致知格物、躬行实践的工夫,而后能实有诸己,这叫作学。惟其会于一心,故必加沉潜反复,研究求索的工夫,而后能穷其精微,这叫作思。这两件缺一不可。
  • 黠鼠给了苏轼什么启悟?(Shutterstock)
    少年苏轼写了一篇文章——《黠鼠赋》,纪录了事情的始末,抒发自己的感悟。《黠鼠赋》的意趣浓厚,寓意深远,谁能想像这是出自一个十一岁孩童之手呢?
  • 他们的行止之善出于本心,犹如云之出岫。(Shutterstock)
    在《后汉书‧独行列传》中,记载了一些感人的人物事迹,在乱世中,他们的精神、义行受到上天的嘉许,人生非常精彩。对我们当下的时代,当也有一些启迪。本文讲的是一个仆人和一个贫儿的人生故事。
  • 君子、小人之别不是绝对的。君子与人为善,包括对小人在内,不能嫉恶如仇。19世纪美国总统林肯在第二次就职演说中讲“对任何人都不怀恶意,对所有人都心怀慈悲( With malice toward none,with charity for all.)”,这应该也是我们理解本章的题中之义吧。
  • 君子为什么能“温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为君子“志于道”。本篇是讲“为政”的,君子“温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还不够,所以本章强调了第三点——“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样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畅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