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随笔

洛城随笔:端午

印象中,儿时的端午节,总是要挂香包、吃粽子,虽然不能亲自披挂上阵划龙舟,但总会在电视前加油呐喊,为所有的龙舟选手们打气助阵。这些似乎是上个世纪的事情了。不知从何时开始,过端午的气氛愈来愈淡薄,好像就是日历上的一个红色数字,一个休假日。

随着全球化经济发展,世界各地的传统习俗与文化交会,不管你认不认识耶和华,时间到了,就会随着百货公司的商品促销开始盘算,买个圣诞礼物犒赏自己或是开个圣诞派对;我们也过起了情人节、白色情人节,交换礼物、卡片。或许这些都是成功的文化交流个案,挟带着商机无限。

随着时代巨轮前行,没有行销、包装的端午节,渐渐的退出了我们下一代的生命经验中。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纪念日,忘却了那些曾被纪念的孤臣孽子。

黄历五月初五。这个属于东亚文化圈的重要节日,中国、港澳、日本、韩国、越南、全球华人地区,当然还有台湾都应记得的节日,一个源自中国南方吴、越地区的民俗活动,传承数千年的传统。

较广为人知的是端午节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位满腹牢骚的楚大夫,因被楚王流放,抑郁投江。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五花丝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今世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栋叶五色丝,皆汨罗遗风也。”

今日便利商店通路发达,一年四季皆可吃到粽子,走到转角超商,微波食用,谁还会在吃粽子时想起“汨罗遗风”?除了纪念屈原,端午节的传说,与伍子胥亦有些关系。相传吴王夫差命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入皮革,于五月初五投入钱塘江。这位白发过昭关的英雄,晚年被迫自尽身亡。百姓为了纪念他,纷纷于五月初五包粽子投江纪念,这是端午节由来的另一种源头。

社会分工,职业妇女日多,自己包粽的人家越来越少。今年端午,母亲心血来潮,临晨五点就开始起油葱,将厨房爆得火热朝天却也香味四溢,洗净糯米,与香料大锅混炒。竹叶双折,放入米,依序填进昨夜卤好的香菇、双层肉,加些菜腑,俐落的绑上棉绳,一颗粽子大功告成。

看似简单的手法,却要许多事先准备的工夫,每颗粽子背后都是蒸气腾腾与油腻汗珠的付出才能诞生。

今年端午,吃粽子时,除了怀想远古的屈原与伍子胥,或许更应该感谢那些默默为家庭付出,辛勤绑粽,或是买粽子回家的婆婆妈妈们。◇

责任编辑: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