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室亏心 神目如电

作者:郑介文
font print 人气: 608
【字号】    
   标签: tags:

传说古代有一年,黄历七月间,石柱县(在今四川东南部)有一个烧香拜神的掌坛师,路过酆都到城隍庙去朝拜。他敬过香烛又起身瞻仰,这时听庙里的主持和尚说:“今年七月十五是城隍神出行的日子。”说话中,掌坛师注意到城隍神身上穿的马褂有些旧了,而且沾满了灰。

掌坛师心想:自家本是一个信仰神佛的人,理当对城隍表示一片诚心、一点敬意。于是,他在城里跑了好几家布店,精心选购了一段纯青布料,打算送给城隍神做一件像样的马褂,让神穿起来出行,也体面些。

当天夜晚,掌坛师怀揣布料,再次来到城隍庙向城隍神磕了一个头,然后恭恭敬敬将布料交给主持和尚,说明了自己的心意。主持和尚等掌坛师走后,抖开布料一看,觉得颜色很好质地也不错,给城隍神像穿了可惜,不如自己拿来做件衣服,穿起不是也很好吗?于是,把布料放在自己箱子里,暗自藏好。

从酆都城隍庙后山门出去有个裁缝铺,这天一个身材魁梧的大汉来到裁缝铺,进门就喊:“师傅,将这段布给我做一件马褂。”裁缝师傅就给他比量身长、袖长、腰围,一算布料不多不少,刚刚合适。记下尺寸,裁缝师傅问:“这位先生是先给工钱,还是做好了再付呢?”

大汉说:“你做好了给我拿来。”裁缝师傅问:“先生住在哪里?”大汉答说:“你拿到城隍庙交给主持和尚即可。”说完,转身就走了。

裁缝师傅做好马褂送到城隍庙去,进门就喊:“主持师,主持师!”主持和尚听见外边有人喊走出来问:“你有什么事?”裁缝师傅就问:“你们庙里来客人了吗?”

“没有啊!”主持和尚有点莫名其妙。

“哎呀,昨天有个高高大大的先生,拿段布到我铺子叫我给他做件马褂。他说做好了拿来给你,叫你付工钱。”

主持和尚感觉有些奇怪忙说:“快把马褂拿来看看。”

主持和尚看过马褂心中大惊:“布料颜色和掌坛师送的完全一样。莫非城隍神显灵……”又想:“那段料子我放在箱子里,箱子是上了锁的,别人又怎么拿得去呢?”

他忙对裁缝师傅说:“你等一下我进去看看,再取工钱。”主持和尚来到自己的卧室,见箱子锁得好好的。他打开箱子一看,那段纯青布料果真不见了,吓得主持和尚脸色煞白,心口乱跳。

城隍庙(大纪元图片库)

主持和尚来到外边,见裁缝师傅正站在那里盯着城隍神像,他十分惊诧地对主持和尚说:“你说怪不怪,昨天拿布料来的那个先生,跟这位城隍老爷长得一模一样,身材也差不多,不信,你把马褂给他穿上试试,保证合适。”

这时主持和尚更加明白了,支支吾吾的咕噜了几句,赶忙付了二两银子把裁缝师傅打发走了。

当天夜里,天忽然下起雨来,一个又一个惊天动地的炸雷,打得主持和尚心惊胆战缩成一团。他再也稳不住了,赶忙起身穿好衣服,燃起三炷高香跪在城隍神像面前请罪。他祈求城隍神原谅,“发誓今后一定悔改,决不再干亏心事!”这时,窗外的雷雨才逐渐平息了下来。

第二天,主持和尚起身烧早香的时候,发现庙内白壁上,隐隐约约现出“暗室亏心,神目如电”八个大字。

他看后心中更觉惶愧,心想悄悄将它刷掉,再一想又觉得不对。于是烧完早香,亲手磨了浓浓一砚池墨,用笔一笔一划地描得又粗又黑,留在壁头,以警世人也警自身。

从此以后,人们走进这座城隍庙,便可以见到那“暗室亏心,神目如电”八个大字。主持和尚还向众僧讲述了他所做的亏心事,并表示了深深的忏悔。

后来有些文人,还引用这八个字写入作品。如元代的张养浩〈折桂令〉曲:“暗室亏心,纵然致富,天意何如?”明代范受益《寻亲记.托梦》:“我想来今生不报,必定来世偿还,正所谓:暗室亏心,神目如电。”又如明代陆采《明珠记.却婚》:“丈夫然诺重如山,暗室欺心鬼神见!”

后来,“神目如电”这句警言,便流传开来!

(事据《中国神话》)

——转载自明慧网

责任编辑:王书琳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说过,凡是太聪明、太能算计的人,实际上都是很不幸的人,甚至是多病和短命的。 专家研究,算计者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患有心理疾病。这些人感觉痛苦的时间和深度也比不善于算计的人多了许多倍。换句话说,他们虽然会算计,但却没有好日子。
  • 前,在摩竭国有个观园,里面风光秀丽,景色宜人。
  • 我们总说中国传统文化是神传文化,那么信仰与文化之间是怎么个关系呢?
  •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是神传文化,然而近几十年,由于信仰马列的中共窃取了中国的统治权,不仅在中国摧毁了神传文化,更用无神论思想毒害了几代华夏儿女。
  • 德乃做人之本,自古以来人们荐才举贤首先是以道德作为衡量的标准。
  • 天下的道理,散在万事,而统会于吾心。惟其散于万事,故必加致知格物、躬行实践的工夫,而后能实有诸己,这叫作学。惟其会于一心,故必加沉潜反复,研究求索的工夫,而后能穷其精微,这叫作思。这两件缺一不可。
  • 黠鼠给了苏轼什么启悟?(Shutterstock)
    少年苏轼写了一篇文章——《黠鼠赋》,纪录了事情的始末,抒发自己的感悟。《黠鼠赋》的意趣浓厚,寓意深远,谁能想像这是出自一个十一岁孩童之手呢?
  • 他们的行止之善出于本心,犹如云之出岫。(Shutterstock)
    在《后汉书‧独行列传》中,记载了一些感人的人物事迹,在乱世中,他们的精神、义行受到上天的嘉许,人生非常精彩。对我们当下的时代,当也有一些启迪。本文讲的是一个仆人和一个贫儿的人生故事。
  • 君子、小人之别不是绝对的。君子与人为善,包括对小人在内,不能嫉恶如仇。19世纪美国总统林肯在第二次就职演说中讲“对任何人都不怀恶意,对所有人都心怀慈悲( With malice toward none,with charity for all.)”,这应该也是我们理解本章的题中之义吧。
  • 君子为什么能“温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为君子“志于道”。本篇是讲“为政”的,君子“温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还不够,所以本章强调了第三点——“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样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畅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