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中关于中医的记载(中)

font print 人气: 28
【字号】    
   标签: tags: , ,

《旧唐书》许胤宗论著书

《旧唐书》记载:许胤宗是常州义兴人。最初事陈,陈灭亡后入隋,历任尚药奉御。武德年初,累授散骑侍郎。此时关中多发骨蒸病,得此病的人必死,相互传染,诸多医束手无策。而许胤宗每次治疗没有不痊愈,有人对他说:“先生医术如此神异,为何不着书立说以有益后世?”

许胤宗说:“医术就是‘意’,它决定于人的思考,而脉又是极奥妙很难识别,只能心意领会,嘴不能说出来。自古以来的名手与别人不同的唯一差别就在诊脉。先准确切出脉象,然后才能诊断病情用药治病。

如果诊断准确,只须用一味药,就能直接攻克他的病,病立刻就会好。不准确辨别脉象、不了解病因,凭自己主观推测进行诊断,多放几味药。这好比打猎,不知兔子在哪里,出动大批人马,大面积包抄围剿,希望有人能偶然碰上。用这种方法治病,不是太粗疏了吗?脉的奥妙是不能用语言表达,所以不能著书立说。”

这里所记载说明中医的精微,也可以说中医的博大精深,超出一般人的层次。

《旧唐书》孙思邈助圣王

《旧唐书》记载:孙思邈是京兆华原人。……周宣帝时,孙思邈因为王室多变故,隐居太白山。隋文帝辅政,想征孙思邈为国子博士,孙思邈称病不起。他曾对亲近的人说:“过五十年,当有圣人出,我才协助济世救人。”

等到唐太宗即位,太宗召孙思邈到京师,感叹他容貌气色年轻就对孙思邈说:“很早就知道有道者诚可尊重,得道之人羡门、广成子等,岂虚言哉!”太宗想授爵位给孙思邈,孙思邈坚决推辞不受。显庆四年,唐高宗召见,想拜孙思邈为谏议大夫,又推辞不受。

《旧唐书》又记载:“孙思邈永淳元年去世。遗告令薄葬,不藏冥器,祭祀不要杀生。过了一个多月,孙思邈颜貌不改,抬着尸体放入棺材,犹像空衣服一样,当时的人们很惊奇。孙思邈自己注释了《老子》、《庄子》,撰写《千金方》三十卷,流行于当代。又撰写《福禄论》三卷,《摄生真录》及《枕中素书》、《会三教论》各一卷。

这里的记载也就含有孙思邈尸解的传说。

《宋史》王怀隐编《惠方》

《宋史》记载︰王怀隐是宋州睢阳人。当初为道士,住在京城建隆观,善医诊。……初,宋太宗在藩邸,休闲之日常常留意医术,收藏名方千余首,都有效验。于是下诏令翰林医官院各自将家传经验方以献上,又得了医方万余首,下命怀隐与副使王佑、郑奇、医官陈昭遇参对编类。

每部都以隋太医令巢元方《病源候论》为首,而方药其次,成一百卷。宋太宗亲自写序,赐名曰《太平圣惠方》,并令镂板颁行天下。(待续)

——转载自明慧网
责任编辑:吴雨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祸临恶人,吉神佑君子
  • 一言而兴邦,一言而丧邦”出自《论语》的子路篇。鲁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回答:“人们说:‘做国君很难,做臣下也不易。’如果真能知道做国君的艰难,不就近于一言而兴邦了吗?”
  • 忍,是修身处世的“法宝”。孔子曾告诫子路曰:“百行之本,忍之为上。”现在人们也常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忍不是无原则的顺从,也不是懦弱的表现。往往有德有志的人,才能够容人所不能容。
  •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作为神传文化之一的中医也是玄妙精微。特别是其治病的神迹以及名医的事迹在正史中都有记载,而这些正是中医的精华。
  • 黠鼠给了苏轼什么启悟?(Shutterstock)
    少年苏轼写了一篇文章——《黠鼠》,纪录了事情的始末,抒发自己的感悟。《黠鼠》的意趣浓厚,寓意深远,谁能想像这是出自一个十一岁孩童之手呢?
  • 他们的行止之善出于本心,犹如云之出岫。(Shutterstock)
    在《后汉书‧独行列传》中,记载了一些感人的人物事迹,在乱世中,他们的精神、义行受到上天的嘉许,人生非常精彩。对我们当下的时代,当也有一些启迪。本文讲的是一个仆人和一个贫儿的人生故事。
  • 君子、小人之别不是绝对的。君子与人为善,包括对小人在内,不能嫉恶如仇。19世纪美国总统林肯在第二次就职演说中讲“对任何人都不怀恶意,对所有人都心怀慈悲( With malice toward none,with charity for all.)”,这应该也是我们理解本章的题中之义吧。
  • 君子为什么能“温故而知新”和“不器”呢?是因为君子“志于道”。本篇是讲“为政”的,君子“温故而知新”和“不器”是重要的但还不够,所以本章强调了第三点——“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样为政更能令人信服、政令畅通。
  • 夏至是节气的重要标志,对我们的生活具有重要意含:夏至是一年节气的中点(从冬至算起),夏天的中点,也是盛暑之至,阳气之极。还有“古人不贺夏至”,这是为什么呢?展现什么中华文化哲学,给我们的当下生活什么启示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