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谈

西方名画解读:米莱的《盲女》

这个星球上的每个生命都是相互联系、彼此依存的。约翰‧埃弗莱特‧米莱(John Everett Millais)的《盲女》(The Blind Girl)紧紧把握住了我们相依的关系。

米莱是拉斐尔前派创始人之一,在他看来,当时的英国艺术奢华而颓废,为了远离这种时代风格,他让自己的创作基于精神上的“真理性”——这种理念主张从大自然中获得灵感,而不是以风格化的样式来装点人物形象。

在《盲女》中,我们看到以纯朴的现实主义手法描绘的两个女孩。同时,米莱也想告诉我们一些什么。

同情之心

米莱通过景观和女孩的姿态微妙地传达出她的失明。我们仿佛能听到她身后的小河从芦苇和石块旁流过的涓涓水声。落在女孩肩上的蝴蝶表明,她正静坐着不动。

牧场那边的远景处可以看到温切尔西镇,阳光普照之下,盲女似乎沐浴在一片温暖之中。

米莱让我们的五感与这一场景连通。画中的细节激起我们的好奇心,让我们更加想要了解画中人。

米莱想在《盲女》中表现什么呢?他从来不曾阐明。而这幅画如此精微,连小草都是一叶一叶描绘的,让观众感到真实可信,也让我们身临其境体验到两个女孩的困苦境地。

相伴相随

这幅画微妙地提醒我们,无论我们做什么,我们并不孤单;在生活的每个方面,我们都与他人互动。在画中,我们看到了两个女孩之间的依赖。

她们无疑都离不开彼此。金发小女孩凝望远处小镇的目光,让观者想像她们的路途。两个女孩的姿势和紧握的双手则表明,她们已经一起走了很长的路。

米莱在他的时代绘制这样一个患难与共的场面,也使我欣然想起亚里士多德论友爱的名言,“朋友就像镜子,映出彼此的形象,使彼此更能认识不曾认识的自己。正是这种映照,帮助他们的德性获得提高。”

作者简介:蒂莫西‧格布哈特(Timothy Gebhart)是居住在美国威斯康星州考考纳(Kaukauna)的一位艺术家。个人网站:www.tgebhart.blogspot.com。

#

责任编辑:林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