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维州爱心活动中心赵真惠

守护中国老人的爱心女孩

人气 40
标签: ,

【大纪元2015年10月14日讯】(大纪元记者何伊美国维吉尼亚州报导)曾经三个月,她站立在美国的街头,每看到亚裔面孔,她就会走过去问:“你是中国人吗?”谁也不会想到,这位年轻的女孩正在寻找需要照护的中国老人。

这位韩裔女孩为什么如此费尽心力去找寻和帮助中国老人?茫茫人海中,她始终秉持着善念和博爱。在维州唯一一家为中国老人开设的活动中心——爱心活动中心(Adult Day & Home Care),赵真惠向记者分享了她与中国老人的故事。

源起:姥姥的故事

赵真惠特别喜欢这份护理中国老人的工作,其原因要从她的姥姥说起。

赵真惠出生在韩国,母亲早年是当地一位有名的歌手,虽然生下6个孩子,但从小都由姥姥帮忙照顾。赵真惠成长的记忆里全是姥姥,姥姥喂她吃饭,帮她穿衣服,做错事了就被姥姥批评和教导。姥姥在世时穿着缝有层层补丁的衣服,只在外出才是像样的着装。印象中,姥姥经常给孩子们和她自己缝补衣服。她的好衣服和布料,几乎都留着给孩子们做衣服穿。

赵真惠10岁时,76岁的姥姥去世。还没来得及照顾姥姥,她就去世了,这给赵真惠内心留下深深的遗憾。“当来到美国,成为一名护理工,看到那些没人照顾的爷爷奶奶,我就特别心疼,想起我的姥姥。”

尽管她之前从事牙科工作可获得更高的薪酬,但赵真惠更喜欢这份工作。把未能给予姥姥的孝道奉献给身边的老人们,这似乎注定是赵真惠生命中再自然不过的一部分。

缘牵中国

爱心活动中心的中国老人成为她每天的重心。其实,赵真惠与中国本有一份缘牵,她身上也流淌着中国人的血液。她的曾祖父是汉族人,为了保持与中国的连系,从赵真惠的曾祖父至她的父亲三代,每代人都是到中国去生孩子。她的父亲从小就在中国长大,家里很多亲戚也都生活在中国。

赵真惠从11岁到21岁那段时光是在中国度过,她的语言、饮食、和思维习惯同中国人几乎一样。她现在仍然喜好吃中国食物,她的烹饪手艺也是当初在中国学到的。

赵真惠在中国的十年中有着不平凡的经历,上学和工作期间得到许多淳朴善良的中国人的帮助。因此,她对中国人怀有一份特别的情感,无形之中,中国和中国人成为她生命中一直在关注的部分。即使历经困苦,她始终对这个世界心怀仁爱,用善良去对待她遇到的每一个人。

寻找与坚持

八年前,赵真惠来到美国。不久,她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广告,内容是招聘为中国老人提供照顾的护理工,会讲流利中文的她成功获聘。更换两次工作后,她受到爱心活动中心老板的再三邀请,成为这里的一名员工,专事华人社区的家政和日间护理工作。赵真惠与老板可谓“志同道合”,俩人都对老人怀有爱心,愿意给予无私慷慨的帮助。

在她从事护理工作之初,许多中国人不是很熟悉这项服务。老人活动中心也不知道如何找到需要这种服务的老人。赵真惠没有中国朋友,更不知道中国人住在哪里。

这份工作在茫然中开始。为了找到中国老人,赵真惠想了许多办法。她去往中国人较多光顾的地方,或者站在街边,看着来往的人群,每当遇到亚洲人面孔,她就问对方,“你是中国人吗?” “你知道中国人住在哪儿吗?”往往一百个人中,也许只有两个人愿意回答她的问题。赵真惠用这种方式找寻和询问了大约三个月后,她终于联系到一位七旬老人,成为她的第一个服务对象。

那位老人来自维州一家老人公寓。赵真惠之前去公寓询问那里是否有中国老人,结果被里面的工作人员给撵出来。她通过上网查询和询问律师朋友,才知道要找到客户,须要经过一系列正式的程序。在医院,有医疗保险的患者可以申请家庭护理服务,但要接触这群人,首先需与医院的社会工作者建立联系。赵真惠每天去医院等着见社会工作者。一位社会工作者好奇地问她,“你年龄这么小,为什么要干这个工作?” 于是,赵真惠讲述了姥姥的故事,她希望用心把护理老人这份工作做下去。

三天后,赵真惠接到医院的电话。院方听不懂一位中国患者的语言,于是向她求助。赵真惠过去才发现,患者老人说的是方言。她在手机上写字与老人交流,然后翻译给院方,整个交流花了3个多小时。大家当场帮老人申请了医疗保险 、医疗补助和长期护理服务。那位社会工作者非常感动。她对赵真惠说,“这位老人就是你的第一位客户,现在就把她交给你了。”

华裔老人的困境

谈到老人,赵真惠的语气中带着心疼,“作为子女,要多关心关心父母,常去老人那里坐坐,打开冰箱看看有没有食物,打开衣柜看看老人是不是该添衣服了。”

老人往往都有节省的习惯,在吃饭和穿衣方面要求特别低。有的老人已退休20多年或30多年,多年来几乎不给自己添置新衣,常年穿着从中国带来、早已不能保暖的老旧衣服。一位老人的四个儿女各有自己的家庭和孩子,生活条件较为拮据。老人即使有什么生活上的需要,也不敢开口告诉子女。她特别喜欢吃饺子,却不舍得买。赵真惠每次过去,就会为老人带一包饺子。

除了洗衣服和做饭,老人还需要其它方面的帮助,尤其是如果不会开车,或者不会讲英语,要出行就很困难。赵真惠经常利用周末时间,免费为老人服务,开车带他们出去买菜、去医院、买衣服和日用器具等。她和爱心中心的护理工经常去看望老人时,自己拿钱为家境不好的老人买饼干、水果和饮品。他们还把那些生活不能自理、儿女也不在身边的年迈老人接到中心吃饭,然后送他们回家。

“希望您能过来看望母亲。不要等到老人终老的时候,才知道痛悔。”一位老人的儿子在加拿大,不能常回来看望母亲。面对需要子女关怀的老人,赵真惠感到十分难过,于是给老人的儿子打电话时留下“狠话”。老人的儿子赶回美国看望母亲,这才知道,母亲在晚上没有家人照顾,经常跌倒,臀部摔得淤青,她的手为了护住头部,也被碰伤和肿起,脚踝骨裂已2个月。

一位老人患有老年痴呆,记忆力极差。儿子在国外工作,儿媳需照顾三个孩子,没有时间和精力经常去照顾她。这位老人喜欢吃炒菜,没有力气做,就用开水烫菜吃,就这样度过了几年。好心的邻居有时给她送去一些食物,后来,邻居联系到爱心活动中心,请求给予老人帮助。

赵真惠去往老人住处。里面脏乱不堪,散发着难闻的气味。她叫来一位员工,两人忙碌了三个多小时,才把屋子收拾干净。赵真惠注意到老人的手在发抖,她的血压很低。老人告诉赵真惠,“这可能是饿的。”她说:“你帮我煮点吃的吧。”

赵真惠打开冰箱,里面除了一包面条,空空如也。老人说,“用热水煮点面条,放盐就行。”赵真惠煮好面条,添了些酱油。老人吃的很香,吃完后,开始呕吐。当时是下午4点多,老人吃的上一餐是在前一天傍晚时分。

事实上,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因为胃小,吸收慢,上厕所频繁,老人一天需要进食六次,包括三顿主食、三次零食和水果。赵真惠派护工每天去照顾老人两个小时。她提醒护理工先用切碎的蔬菜熬粥,帮老人调养胃,一星期之后,再逐步给老人添做食物。

这位老人的姐姐也患有痴呆,除了儿子,她什么也记不住。老人每天起床后,洗漱和用餐完毕,就推着椅子,走到窗户前,久久地看着外面。一天,护工兴奋地来找赵真惠,“我终于知道了,这位奶奶为什么一直坐在窗户跟前了。她的儿子回来了。”老人透过窗户看见儿子在外面停车,高兴地不得了,从椅子上起来,急切地叫着“回来了,回来了。”老人告诉护工,她儿子回来了。

一会儿,门开了,老人的儿子走进来,提着大包东西,“妈,我回来了。”老人的儿子工作特别忙,每隔两周才有一次休息的机会,期间抽空来看老人一次。当听说母亲每天都在等着他来,他哭了。此后,这位儿子来看望母亲的次数多起来。

心愿

每个生命,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无时无刻不浸透着父母全身心的关爱。那么,当父母年迈时,恪尽孝道实为天经地义。孔子集语:“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在赵真惠看来,在这个人世间,有些事,我们可以等,但是唯独对父母的爱、孝敬父母是不能等的。她希望,身为子女者,趁我们的父母还健在,即使工作再繁忙,也请常常回到父母身边,给他们多一些关怀和照顾,报答亲恩,尽行孝道,让他们欢悦、心喜、享受天伦之乐。

责任编辑:夏实

相关新闻
德国公务员不用为养老担心
中国60岁以上老人将破2亿 养老问题严峻
调查:六成香港老人无意回大陆养老
多数澳洲老人情愿在家住而非养老院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