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东南随笔】《礼乐文明纵横谈》:魂兮归来(十五)

人气 5

(续上期)人际关系的道德定位,按照仁的原则,儒家不赞成“以怨报怨”。冤家宜解不宜结,冤冤相报,暴力对峙,何日是了?对人要有宽容的态度,一个“恕” 字,表达了儒家仁爱的胸怀。“恕”是仁爱实践的起点,也是仁爱落实的终点。子贡以“温良恭俭让” 来形容老师孔子的气度,其实,“温良恭俭让”也正是儒家长期倡导的,要努力养成的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气质。“以怨报怨” 为儒家所反对, “以德报怨”也不是儒家所倡导的。因为“以德报怨” 不符合道德倡导的本意。面对具体的人与事,“以德报怨”有时也能化解矛盾,甚至翩翩昭示宽容美德的风光。但是,笼统提倡“以德报怨”,将败坏伦理道德的秩序和平衡。做好事与做坏事,得到的结果竟是一样的,这将造成对好人的打击、对坏人的怂恿。孔子提出了“以直报怨”,是坚持道德原则的公正态度。面对损人利己的败德恶行,要直面相对,是非分明,善恶分明,不过分报复,也不放任纵容。不泄愤,不纵恶,罪有应得,方能防止不仁者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危害,这才是仁者襟怀的本意。

仁爱心理秩序的建立,更有待于对邪恶的防范。孔子告诉颜渊,以礼为屏障,仁心方始永固不移: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从视听言动等各种感应外部世界的行动中,处处以礼设防。“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由己,不由人,内心的自觉,是道德完善的关键。我想按仁的精神做人,仁就能来到我心中。礼,虽有许多典章制度,但是,究其根本,礼是自律的道德精神。对外部世界,要常怀同情恻隐之心, 《孟子》曰: “恻隐之心,仁也。”孟子还举例说,看到一个孩子落井,人人都会救援,这是人心向善的本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泛爱之心的自然流露。只有充满仁爱精神,生活方始充满情趣乐趣,世人都希望生活在一个得到敬重、备受关爱的彬彬有礼的环境中。只有仁的实现,方能带来这样美好的生活境界。

仁,更是崇高的人格理想, 《论语•卫灵公》云: “子曰: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临刑陈词:“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杀身成仁,已成志士仁人最伟大的人生目标,理应备受敬仰。

责任编辑:泽霖

相关新闻
新娘婚礼夜车祸死  新郎等获偿130万美元
阿拉巴马男子被捕 涉嫌多起谋杀案
日本拉链名牌YKK乔州厂50年庆
失业率上升  但乔州就业仍创新纪录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