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评论

颜丹:中国人不知道的公交卡押金秘密

【大纪元2014年09月30日讯】每天揣着一张交通卡通勤、出行的都市男女,或许很难有闲暇去纠结当时为此卡支付的押金究竟去了哪儿。尤其是在北、上、广、深这种演绎着快节奏生活的一线城市,人们之所以选择一次性支付10元到30元不等的押金租卡,不过是为了节省每次入闸前或上车后都需重新购票的时间以及避免反复掏钱购票的麻烦。然而,这笔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会太过在意的零碎小钱,若将其累积起来汇入同一个户头,账面上显示出的那个数额则恐怕会让人不停的咂舌。

住建部IC卡应用服务中心有数据显示,中国目前约有4.2亿多张正在使用的城市公交IC卡。另据北、上、广三地公交卡公司的最新数据,目前此三地拥有的已支付押金的公交卡分别在4100万、2900万和1300万张左右。就拿北京来说,以每张卡押金为20元来估算,这笔押金总额应在8亿元以上。若再计较的长远一些,此款项一经存储,便会产生一笔同样可观的利息。以广州为例,截至2013年底,羊城通卡账面累计产生的押金利息就达到了800万元。此外,一些城市针对交通卡的使用时间、折损情况,还会另向租卡人征收“折旧费”、“维护费”,甚至扣下部分租金、不予退还。而在交通卡丢失、折损的情况下,押金和里面的余额则更是打了水漂。这一笔笔不问出处的款项如此累积,也同样不可小觑。

既然是原则上属于持卡人的押金,并且数额如此庞大,那么作为支付者,4.2亿张卡的租户应该拥有足够的理由能够获知钱款的具体金额和下落。然而,从一些媒体进行实地调查采访的情况来看,这些问题已然成“谜”,根本没有人可以事无钜细的说清道明。而几乎所有的发卡公司在面对追问时都大而化之的回应称 “用于公交系统维护”、“用于设备的投入和更新”、“用于公司的生产经营”、“用于采购等投入”,但“具体金额不便透露”。发卡公司如此坦言,差点儿让听闻者产生了某种“理所应当”的错觉,然而,一些法律条例的明文规定却足以让所有人都时刻保持清醒。

一则名为《集成电路卡应用和收费管理办法》清楚的提出了两点:其一、硬件及网络设备、应用软件等建设费用和管理费用不得通过收费解决;其二、经政府审批的IC卡收费标准要严格按照IC卡的工本费核定。仅从第一点来看,上述那些发卡公司的所作所为已属违规、甚至违法。至于工本费,上海一家IC卡制造企业的负责人如是表示,“多数城市公交卡采用的主料是塑料、纸张和磁条,近年工本费普遍降至10元以下,批量销售仅为每张6至7元”。可见,那些收费高于10元的发卡公司或许都无法摆脱企图从这张制作并不精良的薄卡中牟取暴利的嫌疑。此外,《物权法》中也明确规定,“押金产生的利息也应归所有人”。但至今,这4.2亿的交通卡押金所有人不仅从未分得半毛利息,甚至在想要取回几十元的押金时也最终发现,这笔钱不是少了,就是没了。

或许仍然有人不以为意。既然发卡公司是自负盈亏,押金也算是收入的一部分,如果哪家公司都把盈利情况、账面信息对外公布,那么又有谁来保护涉及公司运营的商业机密呢?这话听来不无道理,然而若要结合发卡公司本质上的属性来说,便实在有些差强人意了。仅从北京一卡通发售公司的名称“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有限公司”来看,“交通”二字就足以说明,它涉及到老百姓出行的民生大事,而“市政”二字则更能凸显这一领域与政府部门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有人在网上反复争论“交通卡公司到底是事业单位还是企业单位”,不得不说,此问显然是多此一举。只要联系“是凡涉及大多数人的利益都不可能归属个人管理”的这一中国国情来看,交通卡押金这块流油的肥肉就不可能被贴上“私有”的标签。

然而,颇为讽刺的是,这片名义上由国家进行统一管理规划的领域,其实早已被特权、集权制度下某个红色家族、某个行政部门或是某个权贵阶层纳为了私有。因此,浙江温州在2013年的专项审计中发现,当地公交公司从以前汇总的IC卡收入中提取一部分作为应付款项“转赠”给有关部门,就应该不是仅仅一次“瞎猫碰上死耗子”的偶然状况。官官相护、利益共享原本就是集权于一身的体制下根本无法遏制的惯性动作以及存在、发展的必然。事实上,这个体制在很大程度上更是起着培育、滋生腐败、保护、纵容贪污的决定性作用。没有真正独立的监督模式,公款私用就会成为家常便饭;没有不受干扰的进行公正裁决的司法机构,法律条文便是形同虚设。

在这种无人制衡的宽松环境下,就有官员曾经理直气壮的表示,公布官员财产是侵犯隐私。或许在他们眼中,官员财产与国家财产本就类属一物、不分彼此。而老百姓只有上缴的份儿,而没有拿回、过问、甚至知其然的权利和理由。更可悲的是,交上去却没有下文的钱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说,并不只此一种。网络上不断有人补充说明,机场建设费是“谜”,社会抚养费亦是“谜”,住房维修基金是“谜”,水、电公司运营成本也是“谜”……当大家意犹未尽、回味无穷之时,一句“中国真是‘谜’一样的国度”最终使上述这些炮语连珠、连番举证戛然而止。或许,下次我们应该换个角度,弱弱的问一声在中国不“谜”的收费项目到底是什么。

责任编辑:尚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