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重德尚教(上)

作者 : 静远
font print 人气: 35
【字号】    
   标签: tags:

孔子一生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使文教大宣于世。他教化人们,谈做人的具体道理,注重从当下的事做起,从解决现实的人生问题做起,其它的事,自然就会豁然贯通。

以下为《论语》、《孔子家语》中记载的几个故事:

一、圣者的心怀

一次,孔子北游农山,随从的弟子有子路、子贡、颜回。来到山顶,孔子极目远眺,喟然感叹道:“登高而望远,你们几个何不在此说说各自的志向呢,没有不可以说的,我将从中选择。”

子路于是走上前说:“我希望用白羽把箭装饰起来,用赤羽装饰灿烂的旗帜。在鸣钟击鼓的进军号中,我率军英勇驱敌,一鼓作气夺回千里失地,而子贡与颜回可帮我出谋划策。”孔子听了说:“勇哉!”

子贡也走上前来说:“我想到如果有一天,见齐国与楚国合战于苍莽原野,两军对垒,实力相当。正当旌旗相望,千钧一发之际,我身着白袍白冠,在两国之间讲述战争导致的利害关系,不费一兵一卒,顿解两国纷争,而子路与颜回可为我临阵助势。”孔子听了说:“辩哉!”

颜回静默无语。孔子便对他说:“颜回,你难道没有理想可说吗?”颜回回答说:“文、武两方面的事,他们已经说了,我还要说什么呢?”孔子说:“虽然这样,但各人谈各人的志向,你还是谈谈吧!”

颜回于是说:“我希望能得遇明王圣主而辅之,以礼乐教化百姓。使君主在上,可道应天下;使臣子们在下,能德化群生;百姓讲信修睦,人民安居乐业;兵器铸为农具,城池复为良田;怀恩近邻,柔接远方;周边各国,无不感召德义,寝兵释战;天下从此,无斗战之患。如果能有这么一天,也就不需要子路与子贡去解救苦难了。”孔子听了说:“美哉!德也。”

子路说:“夫子您选择哪一个呢?”孔子说:“不损害财力,不危害百姓,又没有浮夸的话,那么我要推选颜回了。”

坚持道济天下,使百姓生活和平而安宁,这也正是孔子之志。

二、宥坐之器

孔子来到周的太庙参观,看到太庙里有一个叫“欹器”的东西,就向守庙的人询问:“这是什么器皿?”守庙的人回答:“这是放在座右,用来时刻提醒自己的器具。”

孔子说:“我曾听说这种器皿有种特性,空了它便倾斜,适中时它就端正,满了就会倾覆,是这样吗?”守庙的人说:“是的。”孔子让弟子们去拿水来一试,确实如此。

孔子感叹道:“事物哪有满而不覆的道理呢?”子路说:“夫子的意思是说,人们常常像这个欹器装满水时一样,总认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是最正确的,所以就一意孤行,结果却因此而导致失败,是这样吧?那么敢问夫子,要保持满而不覆的状态,有什么办法吗?”

孔子说:“要解决这种自大自满的问题,需要自己知道节制自己,让自己的心里永远留下应有的空间。”子路又问:“要想让自己的心里永远留下应有的空间,用什么办法做到呢?”

孔子回答说:“道德品行很高尚的人,要保持谦恭;土地广大富饶的人,要保持节俭;位高权重的人,要保持谦卑待人;人口众多、兵力强大的人,要保持警惕谨慎;聪明智慧、见多识广的人,都需要一直提醒自己还很浅薄,不自以为是,用来守住自己的本性。这就是节制自己,让自己的心里永远留下应有的空间的办法。诗曰‘汤降不迟,圣敬日跻’,是说成汤至诚敬事上帝,礼贤下士,因此圣 敬之德日益增进啊!”

古人常以宥坐之器自勉,好学、有度、谦恭。人们需要守住的是什么?是谦逊的品德,是人的本心本性。如何守住?拥有一份博大、谦虚的心胸,正如天能覆盖万物,大地能承载万物一样,持满而不溢。

三、义以为上

孔子见到梁国国君。梁君问孔子说:“我想要永远拥有国君的地位和权力,我想要得到各个诸侯国的土地和财宝,我想要使百姓永远相信我,我想要使土地竭尽它的能力,我想要让太阳、月亮根据我的意愿出入,我想让圣人自愿地前来,我想使官府能够善于治理百姓,怎么才能达到目的呢?”

孔子回答说:“大国的国君,小国的国君,向我提出的问题已经很多了,从来没有像您这样询问治国手段的,不过,也不是没有办法做到。我听说过,如果两个国家的国君能够相互尊重和礼敬,就能永远拥有国家;国君能够以仁政惠泽百姓,官员能够以真诚而符合道义之心来为国为民做事,就能使各个诸侯国心服;不杀害无辜之人,不放过有罪之人,就能得到百姓的信任。

使有志之士得益,对有成就的官员给以奖赏,就能使土地竭尽其力;敬奉上天,敬畏神明,太阳、月亮就会自然而然地运行;好好处理好刑罚问题,圣人就会自然到来;崇尚贤德的人,使有能力的人在有道之人的管理下各尽所能,官府就能管理好百姓。”

孔子倡导凡事要以道义原则衡量是非取舍,切莫执著名利。在生活中遇到合于道义、应该做的事,就要勇敢地去做。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意思是君子对于天下之事,无所谓行,无所谓不行,一切行事只求合于义。@

(待续)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江西某生,擅长看风水,他在湖南道州游玩的时候,发现一块地,风水非常好。正当他在仰观这块地的时候,来了两个人,其中一人,衣着华丽,另一人手持罗盘,四处看看说:“这块地不好。”某生暗自笑他胡说,于是就走过去同他们交谈,互相询问籍贯、姓氏。
  • 中国古人基本上都是相信因果报应的,不仅认为善恶到头皆有报,而且认为祖辈行善或做恶产生的德与业力也能往下传给儿孙。下面我就讲一个祖辈造下的业力殃及后代,而后代努力行善终于苦尽甘来的故事。
  • 陈瑸(公元1665年-1718年)字文焕,号眉川,广东雷州南田村东湖人。他于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考取进士,历任福建古田知县、台湾知县,刑部主事、兵部郎中、四川提学道、台湾厦门道、偏沅巡抚、福建巡抚等职,并曾兼摄闽浙总督。尤在台湾任职最长,对台湾的开发卓有贡献。
  • (shown)物理、天文、经济学、生医电子、中医、命理、环境生态……十余位深具修炼基础的各学科领域专家,从科学和文化的角度,分享其智慧之光洞见的独到见解,以前瞻的正见开创新纪元的思维,同时复兴正统神传文化。
  • 古时代,地藏菩萨下到人间,发现当时的人们几乎都不信佛了,因此他下决心要找到一个信佛的人来度化他。
  • 汤斌(公元1627年~1687年),字孔伯,别号荆岘,晚又号潜庵,河南睢县人,清顺治九年进士,曾任陕西潼关道、江西岭北道、江苏巡抚、礼部尚书、工部尚书等职。他一生清正廉明,所到之处体恤民艰,弊绝风清,政绩斐然。
  • 忠孝仁义,这是人应具有的品德,以此待人,自己也得善报......
  • 梁武帝在还没有显贵时,曾认识了一位很贫困的人。梁武帝即位后,一天在苑里游玩,发现以前认识的那个人正在岸上拉船。梁武帝便上前同他打招呼,得知此人现在还像原来那样穷困,于是说:“你明天去见我,我让你当个县令。”
  • 知错就改,悔过自新,是古时君子应具有的美德。一个人能够清醒的认识和正视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并努力改正,提升思想境界,不断完善道德人品,一样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仰。古语云:“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以下为几则古人悔过自新的故事。
  • 贾思勰,齐郡益都(今山东寿光南),生卒年月不详。他是中国北魏末期(公元六世纪)杰出的农业科学家。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太守,到过山西、河北、河南等地,后来回到家乡,经营农牧业并研究农牧业生产理论。大约在北魏永熙二年(公元533年)到东魏武定二年(公元544年)间,贾思勰在总结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农业生产成就的基础上,结合实践经验以及自己的观察和试验,写成了著名的农业科学著作《齐民要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