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大学者畅谈从“敲窗”到脸书

人气 7

【大纪元2014年05月24日讯】随着脸书及推特等蔚为流行,“社群媒体(Social Media)”已非陌生名词。如果定义“社群媒体”为促进及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往来,那么从远古的动物壁画、诗人口中浪漫的“千里共婵娟”,甚至中国西南贵州苗族特有的“游方文化”,都可纳入“社群媒介”的范畴。

经文处教育组与中华专业人员协会合办“顶尖大学联盟访问学者学术论坛系列专题演讲”5月份讲座,邀请同样来自国立交通大学,专研苗族文化的简美玲教授及擅长传播与设计的许峻诚教授,联手畅谈从传统人与人见面、夜晚敲窗传情的苗族文化,到现今新科技形成社群媒体如脸书等之设计特色及影响力。

简教授1990年代深入中国西南地区,在素称“苗疆腹地”、全世界90%苗族居住的贵州省台江县居住长达一年,与当地苗族共同生活,深切认识苗族当地特有风俗民情。简教授说明人类学家如何在田野调查中“听”,并进而感同身受(sympathize)另一文化。以母系社会为主的苗族,村寨间实施嫁娶父亲姐妹的女儿或母亲兄弟的儿女的“交表联姻”,形成村寨内不是你的兄弟群,即是你的姑表舅群的二元社会结构,透过“交表联姻”将村寨中每一份子紧密联结。

而苗族特有的“游方文化”维系着如此紧密关系的“交表联姻”,“游方”意指在特定地方游玩,游方包含节庆游方及夜晚游方,最热闹也最具特色当属“夜晚游方”。夜幕低垂,一村寨男子结群到另一村寨各女孩家“敲窗”,女方可开窗与男方聊天,或结伴聊天。苗族女孩可依敲窗声音及节奏的不同,分辨是否为熟识的人及决定是否开窗。

简教授对于苗族特殊的夜晚“敲窗”文化,从一开始的惊吓到适应,进而了解“敲窗”的用意,感同身受体会苗族特有文化。夜晚的敲窗声,传达不同讯息,在漆黑的贵州山区,失去“看”的视觉,只能靠“听”感受了解苗族男子与女孩“敲窗”内容,再藉由每天书写记录下昨晚的“敲窗”经验及感受,形成由“听”转化为文字纪录。日复一日固定的书写记录与苗族生活点滴的习惯,不知不觉中也成为人类学者自身的身性修炼。简教授说道,虽然照片可辅助记录当下情景或遗漏的细节,但文字却可留下情感。

紧接登场的许峻诚教授则介绍:“社群媒体与设计”,分享他研究如何透过新科技改善人类社会生活等问题。许教授首先阐述“设计”乃指透过创意解决人们生活问题或者诱使人们付诸行动,如在生活中随手关灯等节能减碳行为、指引诱使人们多走楼梯而非搭乘电梯、或解决人们乱丢垃圾制造脏乱等问题,小小改变也将带来大大影响。

许教授另举例说明他指导学生制作的校园公车定位系统应用程式(APP),让学生可掌握公车到站时间,增加外出的意愿,意图减少交大的宅男宅女数量;结合桌游游戏增加人与人的互动;设计可爱互动的认识学校APP,让更多学生认识自己的校园,这些都是小改变带来大影响的最佳佐证。

许教授在MIT访问期间从受访者使用经验中分析社群媒体的特征,依设计明显程度及强迫使用者力度强弱,进而分析社群媒体的设计策略。如脸书“按赞”设计概念,即利用人们直觉反应,使用者不需花费太多时间即直接反应而大为流行;社群媒体的字数上限迫使人们发表简洁扼要留言;可爱花俏的情绪表情符号取代文字叙述等设计,成功吸引使用者,使社群媒体广受欢迎。如今脸书使用人数高居世界人口排行榜第三名,如此大量使用者的社群媒体也在社会议题中发挥强大聚众效果,如埃及的茉莉花革命及台湾今年三月的太阳花学运,即利用社群媒体的串连发挥社会聚众力量。

除社会运动外,红十字会也曾利用社群媒体力量进行海地震灾募资救援活动。因此,许教授坦言其研究目的即希望探讨如何使用正确设计策略聚众吸睛,以善用这股新兴社群媒体庞大网络迅速连结优势,改善目前生活中各式问题。

与会听众热烈与两位学者讨论苗族“敲窗”文化、设计应用于商业的型态及新兴科技下个人隐私及伦理等延伸议题。会后,专协游子扬会长代表致赠感谢状予两位顶大访问学者。◇

相关新闻
专协年会 李家同应邀
李家同:人要有尊严的活下去
【图文报导】专协虎年元宵聚餐
专协年会畅谈宗教对文化影响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