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长廊

【醉梦话丹青】(5)花鸟画《雨竹》 《雪竹》

中国画的程式化、符号化特征明显,经过艺术家对自然界物象的理解,经过思维咀嚼后,将物象引申意义深化,比如,画家眼中的翠竹不再是单纯生物性的竹子,风中之竹、雨中之竹、露中之竹、雪中之竹,成了画家表达“风调雨顺”等情怀的绝好藉物。

物种的外貌特征能够引起画家借物言志的情绪,竹子径直而不似杂树的求曲、虚心而不像他木的自满,寒暖不同地域、不同营养处均能存活,尤其贫瘠的地理环境下,他们能静静的生长而不气馁和招摇……这些物种的“性格”属性、特征早早就被丹青画家们看中。

宋朝的文同(文与可),为了画好竹子,在窗前栽种了许多青竹,仔细观察竹子的枝叶在晴、雨、雪中,以及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下的形态变化,在长期的观察与理解中,他总结了一套画竹的方法,此时文与可笔下的竹子不再是常人眼中的干可以担担、叶可以扫地的竹子,将胸中积累的各种各样的竹子形象符号化、拟人化了,“胸有成竹”这个成语便是由他而来。

苏轼(苏东坡)也是画竹高手,他曾对评论他的画的人说, “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即谈论画的好坏,以像不像为标准,那就是邻居家小孩一样的审美了。

清朝的郑燮(郑板桥),多在月下、灯后观竹,这种影于纸窗、粉壁下的竹子,婆娑婀娜,甚似宣纸上的墨竹,体恤民众是中国文人墨客一直所崇尚的情操,曾为范、潍县令的他非常关注民间的疾苦,在书画作品上反映的也较多,如:“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等。他写竹,常将款题于竹石间,以竹之“介于否,坚多节”来表达自我孤高的情操。

(点阅【醉梦话丹青】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