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名胜古迹

北港历史街区 印刻旧时风貌

走入云林北港历史街区,古物与古建筑的尽心保留让人惊讶,每条巷弄的风景,几乎都在原处展示,印刻着时间的痕迹。那些还在其中生活的人事面貌,带领旅者走进另一个世界。

百年历史古厝与瓮墙

清晰的指标木牌,将蜿蜒缠绕的小巷呈现在眼前。从朝天宫前的圆环中山路往里步行,围绕着妈祖信仰中心展开的紧密聚落,是清朝、日治云林县的重镇,穿过琳琅满目的贩卖商家,更吸引人的是大量保存旧时风貌的巷弄街区。

首先步行前往蔡家古厝,映入眼帘规模宏大的古厝,领人进入近百年前的空间。蔡宅建于昭和十二年,是占地八百余坪的三合院大古厝。整幢建筑物至今仍保存完善,从大门屋瓦到内部门窗的设计,都富有当时的建筑特色,细看每一处雕刻,皆精细华丽且气势磅礴。

接着绕向相当引人注目的瓮墙,十几公尺的瓮墙,以石片与砖瓦推叠,再以瓮相接。瓮墙建于清道光年间,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原是当时大商行宅第的围墙,后曾损坏修建。瓮墙外街道狭窄、房屋低矮,多数建筑还有人居住,当地居民来往其间,溜直排轮的小朋友把静谧的古街当成练习场,坐在门前凳上对游人笑得开怀的阿嬷,亲切地为游人指路,人情韵味伴随着历史街道,让人感怀。

义民庙与蔡然标宅历史久远

再往前走几步,日发新港饴就在不远处。小心翼翼走进陈旧窄小的店面,深怕粗鲁碰触这个满是历史痕迹的地方。工作台上马不停蹄制作出的新港饴,是许多人的旧时记忆,裹着粉的花生香气,咬劲十足,吃进嘴里仿佛就可以召唤久远以前的岁月。这种充满回忆的滋味,穿梭在古今之间,如今也成为我的味觉记忆,绵延不息。

再绕个弯,巷弄内的北港义民庙与义民广场,环境相当肃静。三级古迹义民庙建于1788年,是为纪念清末时在“林爽文事件”、“戴潮春事件”中助清兵平乱牺牲的义民,为少数祀奉闽南籍义民的纪念碑,建筑物旁尚有义民塚。墙上点缀绘有当时义民乡勇团练的图画,小巧精致。我们在此停留许久,这个时代相当久远的建筑,成为当地醒目的标的物。

再于巷弄间绕行,历史久远的蔡然标宅即在眼前。蔡然标是日治时期明治三十八年区长,当时嘉义发生大地震,他谋于地方仕绅募款重建倾颓的朝天宫大殿。

今日宅邸仍有人居住,从门口向内探望,建筑狭长深广,应是街屋中建有夹层、阁楼与挑高的楼井,没有往内走去尚不知究竟有多深,是很特殊的建筑。在宅邸门口猜测哪块木板哪根石柱历时最长,对建筑古物并非门道中人的我,也只能看看热闹。

新旧交织的人文生活

老旧街道在清代曾经繁华一时,却在日治时代政府开辟中山路后渐趋没落。现今几间还在营业的小店都富有浓厚的历史风味,多数的店家则早已歇业,转变成住宅为主的社区型态。我们在巷弄间找到几家历史久远的小吃摊,写着价目表的木板早已陈旧不堪,摊贩打开大门,干脆让络绎不绝的老顾客坐在自家的客厅里吃饭。在寒冬里瑟缩地吃着热腾腾的古早滋味,是很特别的经验。

朝天宫外的街道有整排饼铺,现场制饼、制麻荖的香味四溢;还未走进麻油工厂,远远就能闻到浓郁的麻油香气,店铺同样老旧,与在地人和游人的关系也更加贴近。

祈求风调雨顺的红灯笼,在巷弄间高高挂起,抬头仰望青天时,那些阳台上晒着的飘起的衣服与希望的灯笼紧紧交织穿插。宗教信仰深深成为北港在地居民的生活中心,那些喜怒哀乐似乎也能充满祈愿。

北港聚落发展至今,历史街区仍保留隐藏着许多在地的传统产业和生活习惯。前往北港历史街区之前,并未刻意找寻历史的痕迹,然而那些旧时代的空间与新旧交织的人文生活,却在每个巷弄与转角层层袭来,让人目不暇给。下回的北港之行,别忘朝圣之外巷弄内的文化体验。

--转载自《看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