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术

【中华人物】无为治理天下的汉文帝

【大纪元2014年12月30日讯】历史上,汉朝出了几位贤德的君主,开创“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就是其中之一。文帝刘恒,高祖时期被封在代地称代王。公元前180年,在专权的吕后去世后,大臣们诛灭了吕氏外戚,并拥立刘恒为天子,后被谥为“文帝”。

汉文帝秉性宽厚,以仁德、无为治理天下。他的仁德主要体现在:

一、废除了连坐法和肉刑。文帝认为,法令是治理国家的准绳,是用来制止暴行,引导人们向善的工具。既然犯罪的人已经治罪,就不应该株连他们无罪的父母、妻子、儿女和兄弟。而且法令公正,百姓就忠厚,判罪得当百姓就心服。

历史上有名的“缇萦上书救父”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文帝也因此废除了严苛的黥、劓、刖等肉刑,改用笞刑代替。

二、希望找到圣德之人实行禅让。在大臣指出确立继承人为自己的儿子是由来已久的定规后,文帝才同意立自己的儿子启为太子。

三、与民同乐,对普天下施以德惠。比如文帝因为立了皇后的缘故,赐给天下无妻、无夫、无父、无子的穷困人,以及年过八十的老人,不满九岁的孤儿每人若干布、帛、米、肉,希望天下这些贫苦之人可以享有一些快乐。

四、以“孝”彰显天下。文帝曾经亲自为母亲薄氏尝药,深具孝心,是《二十四孝》中的孝子之一。

五、减少百姓的负担。文帝即位第二年,他下令居住在长安的列侯回到各自的封国。这样一方面可以省却百姓供应运输给养的劳苦,节约人力和财力;一方面列侯也可以教导和管理封地的百姓。

六、提倡节俭。文帝从代国来到京城,在位二十三年,宫室、园林、狗马、服饰、车驾等等,什么都没有增加。但凡有对百姓不便的事情,就予以废止,以便利民众。文帝曾打算建造一座高台,召来工匠一计算,造价要值上百斤黄金,于是文帝便放弃了。此外,文帝平时穿的是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对所宠爱的慎夫人,也不准她穿长至拖地的衣服,所用的帏帐不准绣彩色花纹,以此来表示俭朴,为天下人做出榜样。

文帝还规定,建造他的陵墓霸陵,一律用瓦器,不准用金银铜锡等金属做装饰,不修高大的坟;要节省,不要烦扰百姓。

七、废除法令中的诽谤朝廷妖言惑众以及百姓批评朝政有罪的罪状,鼓励大臣直言。

在治理国家方面,文帝采取了“与民休息,安定百姓”的政策。他十分重视农业,多次下诏重视农桑,鼓励农民发展生产,同时降低田租和赋税,减轻徭役。文帝还下诏开放原来归国家所有的山林川泽,从而促进了农民的副业生产和与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盐铁生产事业的发展。

在对待匈奴的问题上,文帝或战或和,完全从百姓的利益出发。在对待同姓王反叛的问题上,文帝则是以德报怨。在对待臣子上,文帝也十分宽容,认为百官的过错,应当由自己一人承担责任。当国家发生灾害时,文帝亦时常自责,认为是来自上天的警告。

文帝能以仁德、无为而治,除了秉性之外,还源于他对“道”的研修。他对老子的《道德经》推崇备至,不仅自己熟读,还要求王侯大臣们都要诵读。民间流传着文帝与“河上真人”河上公的故事。

据说,河上公在山东琅玡天台山修仙得道,对《道德经》有很深的领悟。于是文帝派人拿着几个不懂的问题找河上公请教。河上公对使者说:“研究老子的经典是件十分严肃认真的事,怎么能通过别人来代问呢?”

文帝遂驾临河上公的河边小茅屋,亲自向河上公求教。但他还是对自己屈尊有些不满,便问道:“《诗经》上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老子也说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君王也是‘四大’之一。你虽然懂得道学,但你也是我的臣民,为什么不能尊重我,却这么高傲呢?”

河上公就拍手坐着慢慢腾空而起,离地有好几丈高,低头看着仰视他的汉文帝说:“我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中间又不牵累人世的事,怎么能算你的臣民呢?”文帝大惊,马上下车向河上公跪拜谢罪,求其给予教诲。

河上公见文帝一片诚心,就把《道德经章句》二卷授予他,让其好好研读。文帝跪受经书后,抬头再看时,只见云雾蒸腾,天地一片迷茫,河上公已经不知去向了。

从那以后,文帝精心钻研《道德经》,用仁德感化臣民,无为而治,因此天下富足,礼义兴盛。显然,他所开创的“文景之治”就与河上公的教诲有很大关系。

文帝去世后,世人都非常怀念他,后世赞他是“德厚侔天地,利泽施四海”。

责任编辑:尚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