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鹿谷.圣迹亭.私入番境撤禁告示碑.德遍山陬碑

作者 Tony 撰文、图、摄影

人气 88
标签:

从竹山到溪头,151线公路沿途有不少景点,因为这次主要行程是溪头自然教育园区, 时间有限,途中只顺道一游鹿谷村的圣迹亭及附近的两块历史古碑。

鹿谷圣迹亭位于151线里程7K处,就在公路旁的民宅前。位置虽然明显,不过圣迹亭的建筑很小, 场地狭窄,公路上未立有看板或指示牌,若没有事先查询资料,车子急驶经过,恐怕也未必会发现这处古迹。

圣迹亭,即是所谓的“惜字亭”或“敬字亭”,传统崇尚儒学,对于文字敬重,写有文字的纸张, 不得随便抛弃,而是收集送至圣迹亭焚烧,是先民对文字及知识的敬重态度。

鹿谷圣迹亭,又称“新寮圣迹亭”。新寮,是当地地名。圣迹亭建造于清同治10年(1871), 民国76年(1987)时,内政部公告指定为国家第一级古迹“八通关古道-鹿谷圣迹亭”。

虽然古迹登录名称有“八通关古道”,然而这座圣迹亭与八通关古道并无直接关系, 八通关古道辟建于同治13年(1874),其实比鹿谷圣迹亭还晚了3年,只是当时古道通过新寮,有地缘关系, 而圣迹亭附近有两块与八通关古道有关的古碑,因此同列为八通关古道历史遗迹。

鹿谷圣迹亭(国定古迹) 图片提供:tony

鹿谷圣迹亭的建造,反映出清朝同治年间,鹿谷当地已文风斐然。

咸丰5年(1855),鹿谷人林凤池考中举人,获得福建巡抚颁赠“文魁”匾额, 会试之后,咸丰8年(1858)授为内阁中书,而成为地方名儒。

后来地方仕绅设立“彬彬社”,取“文质彬彬”之寓意,设学舍三间,成为当地士子讲学之所。 于是当地儒生在新寮的村口建造圣迹亭,由童生黄时中监工,于同治10年建造完成。

鹿谷圣迹亭高6尺,宽3.6尺,以砂岩砌造,四方形三层结构。虽然贵为国家第一级古迹,但命运多桀,随着时代的变迁, 马路拓宽,圣迹亭竟局促于公路旁的民宅前,几乎无立足之地。

民国79年(1990),圣迹亭遭到过往的车子撞毁而折裂,只剩亭基,残块被暂时放置于鹿谷乡图书馆内保存。 直到民国90年(2001)才于原址修复重建完成。由于伫立于公路旁,圣迹亭仍有被撞毁之虞, 实应在公路两旁竖立警告标志,提醒行经此地的车辆放慢速度。

新寮福德庙距离圣迹亭还不到100公尺,从附近路口灵凤庙牌楼进入,前行不远即可看见左侧路旁的新寮福德庙。 这是一座石砌的老土地公庙,庙旁竖立了两块清光绪初年的古迹:“私入番境撤禁告示碑”及“德遍山陬碑”。 两块古碑都与八通关古道的历史有关。

八通关古道辟建于清同治13年(1874),西起自林杞埔(今南投竹山),东迄璞石阁(今花莲玉里),全长152公里, 是台湾第一条中部横贯公路。八通关古道的辟建,起因于牡丹社事件日本侵台的刺激, 来台处理善后的钦差大臣沈葆桢在事平之后, 奏请“开山抚番”获准,于是派兵开辟北中南路通往台湾后山。吴光亮总兵率兵开辟中路, 即为八通关古道。

新寮福德庙 图片提供:tony

开辟后山道路的同时,沈葆桢又奏请朝廷,变更以往禁止汉人越界进入番地拓垦的消极政策, 修改已不合时宜的法令,以鼓励沿海各省人民移民台湾及以召募垦户进入山地拓垦。

同治13年12月5日(农历)沈葆桢上奏《台地后山请开旧禁折》,内容写道:

“迩者南北各路虽渐开通,而深谷荒埔人踪罕到,有可耕之地,而无入耕之民。草木丛杂,瘴雾下垂,凶番得以潜伏狙杀。纵辟蹊径,终为畏途;久而不用,茅将塞之。日来招集垦户,应者寥寥。”

“今欲开山,不先招垦,则路虽通而仍塞;欲招垦,不先开禁,则民裹足而不前。”、“际此开山伊始,招垦方兴,臣等揆度时势,合无仰恳天恩,将一切旧禁尽与开豁,以广招徕,俾无瞻顾。”

沈葆桢上奏之后,清廷废除所有汉人入山及相关的管制禁令。新寮福德庙旁的这块“私入番境撤禁告示碑”, 即是见证了这段“开山抚番”的历史。 当时由于新寮位处中路入山孔道,于是官府在此竖立碑文,告谕百姓,政府已撤除相关的禁令(注1)。

德遍山陬碑 图片提供:tony

入山禁令撤除后,私垦的百姓无须贿赂官府,而官兵亦无法再借故勒索; 新寮地处入山要道,成为附近山区竹木、黄藤、樟脑等物产的转运地,因而趋于繁荣。

光绪2年(1876),新寮当地仕绅竖立一块“德遍山陬碑”(注2), 以表达对吴光亮总兵开辟中路带动地方繁荣的感恩之意。

八通关古道开辟时,官府曾沿途勒石立碑,以纪念开路之功。现存于南投境内的还有“万年亨衢”、“开辟鸿荒”、“化及蛮貊”等古碑, 其余还有“山通大海”、“过化存神”等石碑则已经佚失。

八通关古道横贯中央山脉,辟建之后,仅约维持十几年,就因遭遇台湾原住民的反抗,道路中断,难以为继。 而竹山、鹿谷一带的山林地则因汉人的入垦,或伐樟,或伐竹,或种茶,或农垦,地方产业欣欣向荣。

牡丹社事件之后的20年,日本卷土重来,取得台湾。明治28年(1895),台湾总督府颁布《官有林野及樟脑取缔规则》, 其中规定:“如无证明所有权之地券或其他确据之山林原野,概为官有。”而清代许多私垦的山林土地,垦民并没有土地权状或纳税记录, 可证明土地为其所有。于是许多私垦林地被政府认定为无主土地而被收归官有。

当时台湾总督府将竹山、鹿谷一带收归官有的“无主山林”,委托日本三菱造纸株式会社经营, 并禁止百姓进入这些林地私垦或伐木,造成二万多名竹农及地主的生计受到影响,引起百姓的恐慌与不满, 最后爆发了“林杞埔事件”(又称“竹林事件”)。 起事的领导人刘乾居住于林杞埔支厅沙连堡羌仔寮庄,即是今日新寮所在的鹿谷村。

当时台湾总督府也将此地大片的山林地拨交给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做为大学的演习林(实验林场); 后来东京帝大再将演习林移交给台北帝国大学,而成为今日台湾大学实验林场的前身。如今南投县鹿谷乡有超过50%的土地,归属于台湾大学所有, 台大实验林场,规模独步全台,其历史可以远溯自1895年。

旅游日期:2013.07.27

旅行地图 图片提供:tony

责任编辑:施宜葆
——本文转载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http://www.tonyhuang.idv.tw/@

注1:私入番境撤禁告示碑内容如下:
钦命提督衔福建台澎挂印总镇振勇巴图鲁张
钦命布政使司衔福建分巡台澎兵备道兼提督学政夏
出示晓谕事:照得台地现在开辟后山,旧例应行弛禁;经
钦差大臣 沈奏奉
上谕:福建台湾全岛自隶版图以来,因后山各番习俗宜异,曾禁内地民人渡台及私入番境,以杜滋生事端。 现经规制,自宜因时变通。所有从前不准民人渡台各例禁,着悉与开除。其贩买铁、竹两项, 并着一律弛禁,以广招徕。该部知道。钦此。转行到道。除移行钦遵外,合行出示晓谕。为此, 示仰阁属绅商、士庶、军民人等知悉:从前不准内地民人渡台及私入番境各例禁,现已一律开除, 不复禁止。台地所产大小竹竿以及打造农器等项生熟铁斤,均听民间贩运。其内山所产藤条,并由本司道通行开禁, 将藤行裁革。如所辖文武、汛口员弁、兵役及通事、匠首人等仍有借端扣留勒索情事,官则撤参, 兵役、通事、匠首即立提究办,决不姑宽。其各凛遵,毋违!特示。
光绪元年拾壹月初八日给,告示。

注2:德遍山陬碑内容如下:
记名提督军门前任闽粤南澳总镇、新授福宁镇诚勇巴图鲁吴,贵籍广东。
官章光亮,号霁轩公。
视民艰辛,禀撤禁例;军饷等费,悉暨消除。
沐恩戴德,永颂不忘。以石为碑,依附告示。
时维光绪二年三月,沙连大坪顶等处绅士、民人、各匠等同叩立。
注:当时的新寮属于沙连堡大坪顶,大坪顶七处聚落,新寮最为繁荣,所以立碑于此。巴图鲁(baturu),满语, 蒙古语称“巴特尔”(汉语旧译为“拔都”),指“勇将”之意,为清朝的一种荣誉封号。 “德遍山陬碑”的诚勇巴图鲁吴,指的是吴光亮;“私入番境撤禁告示碑”的振勇巴图鲁张,指的是张其光。

鹿谷圣迹亭,位于151线里程7K处的路旁。
图片提供:tony

151线7K处。从红色牌楼进入,即可抵达新寮福德庙。 图片提供:tony

灵凤庙红色牌楼,进入后约30公尺,即可看见路旁的新寮福德庙。 图片提供:tony

座落于庙旁的两块八通关古道古碑。 图片提供:tony

私入番境撤禁告示碑,见证了清代“开山抚番”的历史。 图片提供:tony

德遍山陬碑。鹿谷先民感谢吴光亮总兵开辟中路的恩德。 图片提供:tony

鹿谷乡的山林地。今为台湾大学实验林溪头自然教育园区。 图片提供:tony

相关新闻
宜兰大同.太平山-平元自然步道
宜兰大同.太平山-望洋山步道
宜兰大同.太平山-台湾山毛榉步道(初探)
宜兰大同.松罗国家步道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