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理

读报偶感

大纪元时报是目前在看的唯一一份中文报纸,很高兴看着它慢慢的成长,渐渐的成为不少人必读的一份华文报纸,除了各类资讯外,更有不少好文章。

近日,又看到了一片题为《有品味》的文章,方静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位作者,每每有精致小巧文简意赅、寓意深含兼富哲理的文章。《有品味》一文说的是:金钱与品味是不同的概念,更非契合在等号的两边,如此看法正合我意。品味一词看似简单,仔细想想却深有含义。在此也挤进这片文字天地,凑凑热闹。

个人以为品味二字可有两种解读:

其一,品者:高端的品质精巧的设计,地道的工艺考究的材料,完美的形态精致的细节。既有“品”,当然有其后的“味”。味者:是物件表体所散发和折射出的吸引力、冲击力、感染力、震撼力甚至可以是一种刺激。在这个层次上,它是表面和感性的反应,是最简单的直接感受。“品”在这层含义上是名词,是直接的物件代表。由品而味的自然认知,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是粗浅的、表面的、感性的,因为它只停留在客观的物件上。

其二,品者:细细的端详缓缓的注视,静静的观察慢慢的揣摩,深深的发掘长长的思索。在这样的细“品”之后,其味便浓。味者:是从个人的观察中获得的意念和内在的体会,它往往不是直接的反应,很多时候会随着自身的变化、时间的变化、环境的变化而使理解和认知不断的更新。在咀嚼满咽中让味觉细胞活跃起来;在琢磨探究中找到风骨蕴意;在内心的潜藏里萌生灵感和悟性。“品”,在这个层次里转换成了动词,由品而味是一个理性的演化过程,从表面深入到了内在,在这个层面里凝聚和提炼了所有的升华和境界。

同样的两个字,含义不同,寓意不同,层次更不同,它适合不同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事物的判断,找到自己的需求,演绎出思维中不同的本质。

很显然,《有品味》一文中叙述的故事属于第一个层次。也许没有太多的理由去贬低、鄙视、讥讽这一类的认知,尽管在某些地域,这样的形态是相当普遍甚至是时髦的。当LV提包出现在街头巷尾甚至是菜场里的时候,人们惊叹的是国人的生活品质还是为正统典雅代表一种文化象征的品牌感到悲哀?很多时候认知与环境是互生互息的,认知来之于一定的环境,环境又是培养认知的土壤。

“花香何须多,室雅何须大”、“酒香不怕巷子深”。确实有太多的人见到孤兰独放,便不知“兰香不喧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看到小小的斗室,便忘记了雅致情趣;遘遇深迤陋巷,即使酒香已溢,亦无兴循道深巷的醇香美酿。在一个相对浮躁的社会里,往往最具吸引的是表面的东西,感性的反应毫无疑问是第一时间的。品味是有“品”的人才至于“味”,无“品”者何来“味”?追“品”之人,唯有金钱媲“味”,此为俗人学雅贻笑自娱也!

方静崇尚的是第二个层次,正真的品味并非是金钱能买到的,因为这其中包含了个人的知识、文化、修养、品德、爱心、个性、审美、艺术、情趣、态度、鉴赏等等等等。一个人自己有多少涵养,在他/她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就会反映出来,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

自己的熟人中就有一位腰缠万贯的女士,虽然,她的衣服、饰品可能价格昂贵,但穿着打扮实在不敢恭维,名牌用在她的身上,从来没有发现其价值,说得更尖锐点甚至是玷污了名牌和精品。而她的家里更是杂乱到无可比拟的程度。有幸看到这样的场景真算得上是长了见识。极具讽刺的是这位女士居然还是亿万富豪并且经常会告诉人什么什么的衣服四位数、五位数的价格;什么什么的眼镜五位数、六位数的价格。

有一种“品味”可以是烦恼,因为名牌的衣物、眼镜每天在贬值。

有一种“品味”可以带来永远的享受。去帮助一个因贫困而无力上学的孩子,他上了大学、找到工作、家庭幸福、事业有成……。 他的每一个台阶是人不尽的收获和终身的喜悦。

由感落笔。

──转载自新纪元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