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学科成绩后25% 城乡差异大

人气: 2
【字号】    
   标签: tags: , ,

【大纪元9月11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陈至中台北11日电)教育部将高中补救教学的对象,设定为学科成绩在同年级后25%学生。然而城乡差异大,每所学校的后25%并不相同,学界建议设定全国一致的学力标准,将资源用在最需要的人。

十二年国教预计于民国103年正式上路,各界都担心高中学生程度差距拉大,不利于教学。教育部公布“补助高级中等学校扶助弱势学生提升学习素质注意事项”,将公私立高中补救教学的对象,定为前一学期学科成绩,在同年级后25%;高一第一学期,则是第一次段考学科成绩,在同年级后25%。

然而,这样“按比例一刀切”的作法,备受学界质疑。全国教育产业工会总联合会副理事长吴忠泰说,“建国中学的后25%,跟偏远学校的后25%,怎么会一样?”

吴忠泰认为,全国高中样态多,学生程度差异大,有些学校后25%的学生,学业表现仍堪称良好,根本不需要补救;但在偏远、乡村地区,全校可能有一半的学生数学不及格,如果只有后25%能参加补救教学,恐怕难以发挥功能。

吴忠泰建议,除了设定比例的“常模参照”,也有建立一套“标准参照”模式,设定全国一致的学力标准,定期诊断,没达到的学生便安排补救教学,如此作法较为妥当。

全国高级中等学校教育产业工会秘书长、新北市泰山高中教师黄文龙也认为,补救教学的范围不该“一刀砍下”。除了城乡差距,各学科也有差距,例如数学、物理、化学、英文等科,学生落后的比例更大,政策应保留弹性。

黄文龙建议,高中实施“学分”及“重补修”制度多年,补救教学应相结合。按照现行作法,必修科目被当,学生得自费重修,对一些无学习动力的孩子来说,无疑是再一次的折磨和剥夺。

黄文龙希望补救教学制度融入重补修体系,并由教育单位发展出一套“评量工具”,让老师在期中、期末诊断学生是否学会了,安排多元的补救措施。

教育部国民及学前教育署承办人傅国梁则认为,每个学校都应了解自己学生的状况,补救教学的目的是补足“基础能力”,而非追求顶尖。目前申请补救教学经费的学校,大都位于乡间、教学资源较缺乏的地区,“建中、北一女的学生都很优秀,就不需要规定后25%的人接受补救教学了。”

国教署科长黄(水静)仪表示,十二年国教推动后,每所高中收到的学生“异质性”会越来越大。学校可以因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发展,设计多元选修课程、适性分版本教学等,帮助低学习成就的学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