缤纷手札

苗栗后龙.过港贝化石层.铁路怀旧隧道.半天寮好望角

过港贝化石层


后龙崎顶的半天寮拥有绝佳的山海展望,而有“好望角”的美名。

这里不仅拥有天然美景,山脚下的海滨还有三座日治时代的铁路旧隧道、过港贝化石层及海角乐园等景点, 人文胜景也不输自然风光。

我的第一站,先来探访有百万年历史,当地著名的过港贝化石层。这处景点就座落于苗33乡道旁。苗33乡道穿过铁路涵洞后, 沿着纵贯铁路海线的铁道旁前行约一公里,左侧路旁有一半削的小丘,整块裸露的山壁,山壁前立有一块解说牌,这就是著名的过港贝化石层了。

裸露的山壁挟杂着无数的贝壳化石,都属于浅海的各种贝类,其中以海扇贝最多。过港的贝化石层约形成于一百万至六百万年前, 显示当时这块山丘位于浅海中,如今则距离海岸线远达0.5公里,见证了台湾陆地隆升的演变史。山壁很明显的分为数层,像相叠的三明治,色泽各不同, 分属于不同的地质年代。

过港贝化石层很早就受到瞩目。日治时代昭和5年(1930年),台湾总督府颂布《台湾史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保存法》, 是台湾最早的自然景观及文化古迹保护法令,当时经由台北帝国大学组成的调查委员会进行文物调查,陆续通过29项史迹名胜及19项天然纪念物, 其中属于地质矿物类而入选的,共有四处,分别为海蚀石门、北投石、过港化石层及燕巢泥火山。

从当时拍摄的过港贝化石层的老照片中,仍可看见数量相当多且保存完整的海扇贝化石,而这样的景象已随着岁月消磨而不再了。

[[2]]

日治时代拍摄的贝化石遗迹(1932)。

海角乐园

沿着苗33乡道乡道续行约几十公尺,右侧有小路通往海滨的海角乐园。

海滨设有草地广场及游憩设施,可以在此吹风看海。海滨也建有一条自行车道沿着海岸,可骑着自行车往过港聚落。

过港,是当地的地名,昔日此地设有过港庄,现在行政区域为后龙镇南港里。过港庄与通霄以过沟溪为界, 每当涨潮时,溪口有如港口般辽阔,两地居民往来,须渡过港口,因此过沟溪北岸的村落被称为“过港”, 后来成为庄名。

海角乐园濒临海岸,这里的海岸多为砾石,此时没有游客,只见几位渔民在浅水砾石区捡拾海菜。 这里的海岸线立有不少风车,进行风力发电,海角乐园就立有一根巨大的风车。 远望风车,与海天相映,极为优美。近在眼前,则颇有压迫感。快速转动中的巨粗叶片, 宛如利刃挥舞,发出霍霍的声音,让人颇有压力。还是走远一点远观,才能感受风车的美丽。

离开海角乐园,循原路折返,回到苗33乡道,续往前行,仍沿着铁道旁,右侧的平野,尽是西瓜田, 已是收成时节,农民正在采收西瓜,西瓜又大又长,看来丰收的一季。

前行约0.5公里,左转过铁路涵洞后,左有人行小路,通往半天寮;右往旧隧道,前面设有小型的停车场。 从停车场往隧道口的步道,是昔日的旧铁道,大约走一百多公尺,即抵达隧道口。

[[5]]

海角乐园砾石海岸。


铁路旧隧道

隧道前的右侧有小径,通往上方的小平台,平台立有一块石碑,正面刻写“过港贝化石层”,背面刻有“古迹依法保存不得滥垦”。

这是苗栗县政府于民国44年(1955)所立的石碑。旁边的山壁,可以发现零星的贝化石遗迹。

这里的三座铁路隧道,建造于日治时代大正11年(1922),这一年,纵贯铁路海线正式通车。 海线铁路的兴建反映了当时台湾经济逐渐繁荣,南北运输量大幅增加,旧有纵贯铁路(山线)面临运输瓶颈, 因此总督府在竹南与彰化之间,辟建海岸线铁路。辟建铁路,挖掘隧道时,才发现了过港贝化石层。

1970年代,纵贯线开始进行全线的电气化工程,以因应日益成长的客货运输量,路线亦有所修正, 民国62年(1973),这三座旧隧道因此而走入了历史。

来到隧道口,发现隧道的电灯没有启动。隧道口设有电灯开关箱,试了几次,电灯依旧不亮,开关故障, 而我又忘了带手电筒。只好硬着头皮走进去了。进入几十公尺,愈走愈暗,而隧道弯曲,又看不见出口的洞光。 只好收胆撤退了。

第一座隧道全长295公尺,就算我带了手电筒,也未必敢独自一个人走完这么长的隧道。 第二、三座隧道分别长161、56公尺,不难通过,但无法闯过第一座长隧道, 也只能望着深邃的隧道遥想第二、三座隧道了。只能浅游第一隧道,欣赏隧道拱墙的红砖古色而已。

回到隧道口,在此等待了一阵子,希望有游客出现,就可以一起壮胆共游隧道了。 没想到周末假期的上午九点钟,竟然只有我这么一名游客而已。

正准备离去时,才见前方驶来一辆汽车,正庆幸终于有游客出现,却是一名独自开车前来的女子。 想了一下,还是决定放弃。邀请陌生的女生一起去走漆黑的长隧道,毕竟不太妥,恐怕会被人误会是存心不良的轻佻之徒。

[[8]]

旧隧道,红砖拱墙。


好望角,风景好。

于是离开隧道口,往回走,改走往半天寮好望角。步道的前段是乡间小路,也是昔日铁道的旧址, 后段才变为石阶路,爬向山上的半天寮。

才走一小段,海上飘来云层,天空转为阴暗,忽然就下起毛毛雨。我的伞放在车上,只好快步折返。

小雨丝丝,一时停不了,于是决定改开车上半天寮。循苗33乡道原路折返,再转往半天寮。抵达半天寮时,天气又放晴。 

半天寮的停车场及马路旁,竟停放了六、七辆游览车。好望角,游客好多。 这里的地名为“崎顶”,与竹南的崎顶同名。“崎”为斜坡的意思,这里是昔日海线南北交通必经之处, 因坡度颇大,山顶处就被称为“崎顶”,在山坳背风处形成崎顶聚落。

早期渔船航行海上,即将进入公司寮港(龙港)时,望见此地海岸突出的丘陵台地, 仿佛半天高,而山顶有农民搭建的屋寮,因此称为“半天寮”。

半天寮的海拔其实并不高,只是矗立于海岸,海水衬托,海天映照,山势便显得不凡。戒严时期,半天寮有海防部队的驻守, 设有碉堡阵地,属于军事要地,禁止民众进入。解严后,警备总部裁撤,海防部队撤走,这里设立了风力发电站, 也成为观光景点,而被称为“好望角”。旧时的军事碉堡都已封闭,或改造为观景平台,以供游客眺览附近的山海美景。

好望角,人气旺,从现场的游客及摊贩商家云集即可见其盛况。好望角,风景好, 纵贯线的海线铁道从山脚下经过,铁道的外侧有大片绿野的西瓜田,而海岸线绵延,视野几达180度, 一根根的风车伫立海边,迎风转动,更外侧就是广阔无际的大海蓝天了。

好望角铁路怀旧步道

好望角有两条步道通往山脚下,呈Y字形,先直线下行,再分为左右两路。 右边这条步道,沿着山脊而下,途中有一座旧炮塔碉堡,抵达山脚下的海线铁道边。

山脚下距离过港贝化石层景点仅二百多公尺,但没有涵洞可穿越海线铁道,所以并不适合从这里前往参观贝化石层。

这条步道,又称“挑柴古道”。早期台风过后,崎顶的居民利用这条山路前往海边捡拾漂流木,以供家庭炊事燃柴之用。

Y字形左边这条步道,就是通往旧隧道的铁路怀旧步道了。我对这条步道寄予厚望,希望可以与山上这群游客下山,同游旧隧道。 走入这条步道,沿着石阶往下行,前不见游客踪迹,后不见游客跟来,愈走愈觉希望渺茫。 山上的好望角有几百名游客,竟然没有任何游客愿意走下山。 山上的风景太美,谁还愿意辛苦爬下爬上走三百多石阶去看三座旧隧道呢?

走完石阶路,接上乡村小路,来到刚才我走过的地方。在树下休息,确定没有游客跟来,于是决定折返。 山界有句名言:“山永远在那里。”隧道也是如此,所以不必破胆去硬闯。

希望下次再来访问时,后龙这三座铁路旧隧道已经重见光明。

旅游日期:2012.06.09

旅行地图


——本文转载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http://www.tonyhuang.idv.tw/@

苗33乡道。过港贝化石层附近。


过港贝化石层碑石,位于隧道口的旁侧小丘平台。民国44年(1955)年立。


过港贝化石层老照片。图像出处:《海蚀石门.泥火山.北投石.贝化石层》,

台湾总督府内务局,昭和十年(1935)


山脚下的西瓜田。


旧炮塔碉堡改建成观景平台。


步道通往旧炮塔碉堡。


回望半天寮好望角。


旧炮塔碉堡。


另一条步道通往旧隧道(铁路怀旧隧道),前半段为石阶路。


后段变为乡间小路。后面竟然没有游客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