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随笔

香织:说者无意 听者有心

【大纪元2013年03月04日讯】过去在学校读书的日子里,在英文课程期间(班上同学多数并不擅长外语),有一篇课文的内容,谈到了特定的人物(姓名),接着在课堂上,同学就直用“黑人”这个字。

老师先暂时停止课文内容,并且告诉大家,不论在中文或英文(或任何语言种类)的使用上,以后千万要注意,记得不要用“黑人”这样的字,因为会显得很不礼貌,而且纵使是在没有种族歧视的心态或角度时讲出来的话,在于非裔的朋友听来,同样也是一种无形的直接伤害。

并且老师举例,如果是美国人的话,可以用:“African American”(非裔美国人)就可以了。

学校毕业之后,在生活中、工作职场、朋友见面相聚等环境里,渐渐地认为,仅只是外在肤色的差异,又何必特别去区别族裔的不同,直接讲哪一国人,或者直接讲名字不就好了吗?

日后,在国内一个才艺竞赛的节目里,印象中记得两位都是美国朋友来到台湾,报名参加这个节目的竞赛,两个人都唱不同的台语歌曲来比赛,由现场的艺人来评审;未料,其中一位艺人竟然当场表示(形容或比喻):…,那因为两个都是黑馒头…,所以就比较不容易来做比较…。

两位美国朋友的表情,当场立即显得非常不悦。并且,这样的行为和谈话,是否也直接造成了对于国家形象的破坏呢?

这样的情况,是否可以用像是:因为两个都是美国人,所以乡音或腔调都比较相近,所以我们就比较难去做比较…。或者:如果是来自于不同的国家(乡音、腔调、语系的差异)的话,我们就可以比较容易可以来做比较…。的方式来表示,较为合宜呢?

在人类世界的“沟通”技巧或要诀里,除了曾经被指出:“沟通”技巧的要诀之一,是在于“听”,“用心”的去“倾听”,才能正确的了解到,对方所诉求的内容或本质、主轴是什么。

另外,在于交谈或沟通,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要诀就是:以“注重听者的感受”为焦点;而非单方面在于说者想讲的内容。

例如,客户和厂商、主管和部属、教师和学生…的连结关系里,厂商(或主管)仔细、专注的倾听客户(或部属、成员)所说,才能正确的认知客户(或部属、成员)的需求或诉求的本质为何。

而开口发话者(厂商或主管)如果也同样注重、顾虑到“听者”(客户或部属、成员)对于听到时的感受为何,也许就在不必消耗太多时间的情况下,发掘出问题的症结点,顺利地解决问题。

重视“听者”的感受,发话者就不必浪费大量的时间长篇大论;而最后却变成像是演讲般的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结果却也让听者觉得言之无物。

重视“听者”的感受,也许在交谈的无形之中,渐渐地就让“听者”得到了答案或启发。

若完全不顾及“听者”的感受,而只是以自己单一的角度、观点、感受、看法,尽情地去“挥洒”(且在无意中,就强加到别人的头上去的话);也许就一如前述的例子般,在:“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的情况下,造成了无法想像的伤害。

所以,也不妨请换个极为简单的方式:把角度或位子、条件、情况等因素互换,如果开口讲话的是对方,而自己在那样的条件、情况下,听到这样的谈话时,自己会是什么样的感受,也就比较能够体会、理解“听者”的感受,并且也才能达成“沟通”的实际效用,同时也避免造成对于双方在日后的人际关系,不论是有形或无形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