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纪(518)

下集-第十一章:寻访
孔令平
font print 人气: 2
【字号】    
   标签: tags: , ,

第四节:潘朝元(5)

1996年春天,寄住在寺庙中的他,开始咳嗽咯血,起初还以为是普通的支气管出血,半个月服用中药不见好转,痰中的血越来越多,在他小女儿劝说下,由风轮法师亲自掺扶去三军医大检查,检查结果初诊是肺癌。

等到我获悉赶到医院看他时,他已经穿上病号服,住在大坪医院的肺科病房里了。我走进病房,见他一如往常谈笑风生,正在同对面床位上的一个病人讲“精神”治疗法:“为什么叫生活呢?生活就是生龙活虎,死气沉沉还叫什么生活,你看我有多大年纪?每天早上我还要打太极拳,起来在阳台上练气功,像我们这样的病,如果就这样躺在床上,没病都要躺出病来。”

病房里的病人向我介绍说,他每天早上六点便按时起床,还要帮助其它病人打开水,真是一个热心快活的老人。邻床还有一个十二岁左右的女孩说:“爷爷给我讲故事,他的故事,我从来没有听过,好听极了。”

我问他:“谁替你办的住院手续?怎么连陪伴人都不请一个?”他说:“五天前是小女儿替他办的住院手续,请人服伺每天还要开给他三十元工资,我那里给得起?就是这住院费,退休单位承诺一半,你看,我那有这个经济力量住院啊?”

贫病交加,他心里十分凄凉!

我又问:“丽娜呢?”他说:“从贵州回重庆一趟光路费得上千元不说,耽误的时间也补不起,我嘱咐她的妹妹不要告诉她,现在病情还没有下结论,用不着大惊小怪!”

我暗地里询问了主治的医生,医生摇头说:“晚了,没有康复的希望,何况他这么大年纪,最多只能三个月的阳寿了。”

然而,他依然地谈笑,依然讲些有趣的故事,依然的每天按时起床,依然自己走出病房,打饭菜,打开水,依然的为邻床的病友送药递水!

一个明知自己死期已近,仍然置之度外,坦然迎接日常发生的事,这除了仰仗他那毕生的人生毅力和一贯的临危不惧外,未必没有佛在暗中相助?潘老是聪明过人的长者,每天清早他不可能面对着大口吐出的鲜血,而不知察自己已入膏肓。

又过了两周,他索性的出院了,得知他出院的那一天,我又赶到他的住处,这时他的家刚从八层高楼上搬到了临街的新修楼房,不用再爬那么高的楼。

我去时,他正在收拾他的床铺,很坦然地告诉我说:“一个人生死有定,阳寿多少都是在阎罗王的生死簿上圈定的,何况我已过八十一岁算是知足了。”

我担心他这么出院是由于经济的原因,医院未必答应,他回答说:“医生嘱咐我还是回家调养,开了许多中药,在家里熬药方便,过半个月再来复诊一下,我在医院,每天所付的昂贵的住院费使我反而担心,女儿在贵州找点钱也不容易,我怎么能多花他们的血汗钱?”

我走进厨房揭开锅盖,锅里面正熬的稀饭。

我问道:“你现在咳那么多血,如果再不在营养上补充,就是健康人也受不了的。”他摇摇头说:“吃不下啊;再说谁能替我上街买菜啊?两个外孙都已在电池厂上班了,早出晚归,我不愿麻烦他们,自己慢慢的下楼上街,生活也从简了,一天两顿都吃稀饭,这样反而肠胃受得了。”

听他这么说我真想放声大哭。

我忍着悲伤,向他说:“我替你在北碚请一个保姆过来,专门替你买菜弄饭吧!”他很坚决的拒绝了,告诉我说:“我的二女儿和住在杨家坪的外侄女都先后来帮过我,但是我反而失去了活动的机会,你看我一个人能走,能做事,一旦停止了必要的运动,病情反而会加重的`!”

面对着形体骷槁的潘老,我忍不住泪流满面,他却反而拉着我的手吃力的说道:“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放声痛哭起来,这是一个傲骨一身的好人,他一尘不染的品格,如青松傲立在这个世道昏浊的人间,已经不多见了。

拨通了他侄女家的电话,对她说:“潘老在人间已是最后几天了,丽娜又没在家,千万对他要尽最后几天的责任,请你马上过来,千万不要让他再一个人上街了,万一不小心摔在马路上,那我们这些做晚辈的怎么忍得下心?”

电话那一头传来了哭声,答应马上赶过来。

还没隔上十天,六月十八日下午五点钟,我便接到了潘老的外孙打来电话,带着哭声在电话中他通知我说:“外公已于今天下午两点钟离开了人间。”我的心顿时收缩得厉害。

我没有迟疑,立即乘坐公共汽车赶到他家时,已是华灯初照。(待续)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写这封信触到她一生中最悲痛的经历时,在信笺上留下了两行“……”,那不堪回首的往事直到今天她都无法用文字来表述。在她的一生中这是切‘魂’之痛,是一个永远都无法愈合的心灵伤口,一触这伤口就会流出血来。
  • 第二天,拿出了我写的片断给他看,看后他深情的说:“我可惜没有那个水平,也没有那个精力了,愿你能把我们在监狱里所遭受的苦难,特别是进行的反抗以及牺牲难友们的大无畏精神,如实写出来。”
  • 对大炳的死负有直接责任的那所雇佣他的学校,想草草了断此事,在三个孤儿寡母到了北京后,趁已变成植物人的王大炳说不出话来的时候,把责任往死者身上推,仅拿出八千元人民币了结此事,将母女三人打发回重庆。
  • 介绍她父亲去北京找工作的“舅公”来信说,王大炳去北京打工,纯属他的面子带着“照顾”,并不是该校聘的正式员工,所以还不能完全按劳保条例交涉,劝王玲母亲在学校增加抚恤金后,不要再纠缠了,不然他不好处事。
  • 他关照王玲先前送的礼也不要再去追究,礼是王玲自己送的,只能看成是她自作多情了,何况收礼的林老师今后是王玲的班主任,在今后三年的学业中,不但要依靠他对她的关照,还要在三年以后的毕业评语上得到他的肯定,千万不能得罪他。
  • 后来,陈明生告诉我,他已问过张主任,知不知道王玲送礼给林老师这件事,张主任说林老师压根就没有提起此事。若不是陈明生起了作用,王玲能不能走进工业学校的校门,并坐在课堂里上课,恐怕还是一个未知的事。
  • 我沿着曲曲折折的山壁小路一路问去,大约走了足足半个小时,终于才找到潘老的“家”。他的女儿潘丽娜一家住在傍岩而筑的小木房里。
  • 记下了潘老住地的通讯地址,我在第二天一早就告辞了,好在北碚到重庆并不远,今后每逢假节日重逢团聚的时间还多,那时虽然家里还没有电话,但平时,通信问好互道近况则是经常的。
  • 我入监以后,从蒙昧状态到政治上渐渐觉醒,便有潘老启发和影响的成分,所以,我一直把他当成我的长辈和狱中的良师益友。
  • 在我劝说下,他留住了一夜,翻看了我所写的“片断”,并且在回去时,带走了我写的一些初稿。以后在它上面批了他的斧正,使我的《血纪》注入他的心血,给后来的读者以更多教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