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

三中全会结束 国企改革激斗持续

【大纪元2013年11月14日讯】(大纪元记者任义报导)三中全会成习近平与江泽民的对决会议,国企改革成为角逐点之一。闭门4天的会议已经结束,从各方面传出的消息来看,三中全会后激斗还将持续。

消息封锁前所未有 各种传闻不断

经过四天的闭门会议,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于11月12日结束,随后中共官媒发布5000字的会议公报称,改革将涵盖政治、经济、司法、社会管理等诸多领域,超越以往经济体制改革的范畴。

此份公告只纲领性地提到未来改革方向,无具体内容。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七次三中全会会议通过的决议文件看,这些文件的字数在1.2万到1.6万字之间,此次《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内容也将不少。按照中共会议惯例,此决议文件先在中共党内层层传达后对外公布。涉各部门的改革措施将陆续由各部门发布。

此次会议的消息封锁前所未有,所有媒体都已噤声,中共党媒、官媒仅见只言片语,凸显中共内部的分裂及不确定性加大。涉及到国企改革的消息也是传闻不断,各方互放消息,先传国企被拆分,又有民资可参与国企持股15%的消息。

香港《苹果日报》11月14日报导,知情者透露,三中全会通过国企改革方案,要求国企增加其上缴利润。目前,除在海内外的上市公司,除必须将集资所得的10%上缴社保基金外,三中全会决定国企要将每年利润的30%拨归有关基金。有关基金是否指社保基金,还未确定。

数据显示,去年中国500强国企的总营收44.9万亿元,实现盈利2.1万亿元,但去年国企上缴利润仅900亿元,且九成又返还给企业用于各种补贴。10月29日晚间,中石油和中石化双双发布了2013年三季报。两大石油巨头前三季实现净利合计1469亿元,平均每日利润高达5.38亿元。

由于中共权贵掌控国企各领域,要对国企开刀无疑会触碰到其根本利益。据中共官方资料,十八届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和中纪委委员中,至少有近20人是来自央企。

大陆经济学家茅于轼认为,因涉及庞大的利益集团,国企改革难度大。上市国企董事长和高管都是政府委派,并非股东会选出,他们的年薪动辄数百万元,甚至千万元。并与政府互相勾结,要改革谈何容易。

中共内部达成部分妥协 国企改革或放缓

几近公开的秘密是,中国的央企和国企几乎成为了江泽民、曾庆红、周永康等家族的私有财产。江泽民家族控制中国电信行业,前中共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前中共政法委书记周永康两家垄断中国的石油行业。

江泽民之子江绵恒则是有名的电信大王。此外,中移动副总裁李慧镝及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执行总裁李彤,父亲为前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光大集团执行董事副总经理吴少华,父亲为前中纪委书记吴官正。中信产业投资基金首席执行官刘乐飞,父亲为中共政治局常委刘云山。

江泽民当权时以贪腐治国,将亲信安排到油水丰厚的部门及国企,形成利益集团来攫取国家财富。中共当局所有经济方面的改革都将触动江泽民集团的利益,因此三中全会也成为习近平、江泽民对决的会议,而国企改革更是其角逐点。

江泽民发动对法轮功的迫害后,一直害怕遭到清算,因此长期安排心腹和有迫害血债的人掌控中共核心权力。不愿坐视习近平快速巩固权力,也不愿李克强经济领域顺利实行改革措施。围绕最高权力的争夺,高层厮杀不断。

在薄熙来被审判前的8月16日中国股市暴涨暴跌,是江泽民集团将中国经济作为政治筹码来威胁习近平阵营,藉操控股票市场给习近平下马威,显示江派势力为阻止薄熙来案真相曝光可不惜毁掉中国经济来“同归于尽”。

而在三中全会前大陆发生多起爆炸案,其背后也隐现江派势力魅影。其中10月28日中午,北京有人开车冲撞天安门金水桥护栏,车辆起火爆炸伤人。据称中共政治局七常委当时正在附近的大会堂里面参加会议。这显然是对习李政权的一种恐吓和难堪,中南海分崩加剧,局势更加动荡不安。

在中共分崩的状态下,为延缓其统治中共被迫提及改革,并将再次强力集权。出于保党保命的共性,中共内部各派系或将达成某种妥协,并导致各类改革步伐放缓。

经济学者认为国企应该改革

经济学者在三中全会结束后,针对国企改革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天则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冯兴元表示,公有制将继续维持主体地位,这意味着国有企业还会做大做强,并呈现“国进民退”的趋势。国企改革在短期内不会有大动作,国有企业仍会骑在民企的头上。

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认为,检验政府是不是真改革,有两项检测指标,其一是,国有企业是不是要受到根本性的限制,国有企业的民营化改革是不是真的会推出;其二是,对于各级政府权力的制约是不是有实质性的改革。如果这两个检测指标没有通过的话,那么其他的技术层面的政策变化不是真正的实质性的改革。

经济学者胡祖六认为,国有企业恰好是政府和市场边界高度模糊的地方,带来很多不良的后果,具体表现为国企效率低下,竞争力不强,各种垄断危害了公平竞争,压抑了创新,导致了腐败。同时还表现为经济结构失衡,重复建设、产能过剩。

联络本文作者请发邮件到:dajiyuanren@gmail.com

(责任编辑: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