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华与俭约 漫谈宋代饮食

作者:白宜芳

人气 2428
标签:

【大纪元2013年01月25日讯】依传统习俗,过年家家户户都要准备丰盛的年菜,但因为大部分现代人平时就吃得好,所以过年反而想到一些较为精致或养生的菜肴,或者干脆上馆子品尝各家道地的名菜。无论如何,到了年节总令人连想起中国博大精深“吃”的文化。然而奠定近代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却源自于宋朝。两宋由于经济繁荣社会富庶,加上朝野重视科举制度,进京赴考及货商交易的结果,造成人口的流动与南北饮食的大交流,于是促成了中国五大菜系的逐渐成形。

欧洲自公元1950年文化学的研究,开始探讨食物和饮食行为的社会与文化意涵,将饮食看作是观察社会群体的最佳切入点,学者乌里希‧托克斯多夫(Ulrich Tolksdorf)曾说:“在需求与满足之间,人类确立整套馔食文化体系,人类满足感官需求的方法,几乎清一色是传承而来,换言之是经由文化习得的。”

这说明饮食是理解人类社会、文化变迁及历朝生活的重要指标。年关将近,亲朋好友齐聚难免饭局,在现代多元、复杂又发达的餐饮环境里,我们何去何从?今年不妨回溯一下古代,看看宋人丰富、细巧又富创意的饮食生活!

宋代饮食 丰富细腻冠古今

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经济最发达、工商贸易最活跃的一个时代,人口众多、密集都会。宋太祖开国之初,全国户口超过300万户,至宋徽宗已超过2千万户,当时北宋汴京城拥有百万以上的大城市,大批的商人、业主、手工业者应运而生,构成了庞大的中产阶级,宋代多采多姿的饮食文化,实归功于当时丰盛的物质条件。

翻开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比照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周密《武林旧事》,书中眼花撩乱、成百上千的盛筵、美食、与小吃,犹如天上繁星点点,令人叹为观止!

依《梦华录》“州桥夜市”中的描述,州桥的酒楼被称作“正店”者全汴京仅72家,属顶级酒楼,宣和年间的酒楼,更修三层相高、五楼相向,各有飞桥栏槛,明暗相通,珠帘绣额,灯烛晃耀,酒楼之规模宏大而华丽。

为吸引顾客上门,店家无论菜肴、茶、酒、器皿皆精致奢华,烹饪手法工序日趋复杂,烹、煮、烤、爆、溜、炒、煨、蒸、卤、炖、腊、蜜、葱拔、酒、冻、签、腌、托、兜等数十种,仅一家正店菜单就有241道菜色,可见宋代菜肴精致、细腻而多变化。

五大菜系 形成于宋

宋室南渡之后,随着大量北方人口的迁入,东京的饮食也大量进入了临安,南北饮食再次得到充分的交流,形成饮食混淆、无南北之分的世代。吃遍江湖的美食家、历史学者逯耀东认为,两宋是中国饮食文化发展中第一次南北大规模交流。许多学者的研究也认同,中国八大菜系或五大菜系的形成就在此时。

由于宋代文风鼎盛,科举受到学子的重视,在竞相赴京考试中,各方仕宦学子将家乡风味与故乡习俗带到京城,地方与京师频繁的流动往来,各地风味饮食在京城交流,形成了多元饮食的京城风华,再经由不同地区的文人吸收,带回故乡又融入了当地的饮食,增添了当地饮食新风味,所以今日川菜、浙菜、粤菜等菜系正逐渐成熟,最后各自形成了一个独立菜系。

士夫淡泊素雅 东坡肉为代表

宋代经济产业发达,许多食物的取得变的较为廉价与容易,面对物资渐丰、诱惑亦多的社会,和沿自五代的奢华饮食观,因为文人气节的复苏,社会奢华风气受遏,加上道学等观念的注入,上至帝王下至百姓多不赞同奢侈行径,俭约风气俨然成为主流,文人皆以崇尚此道为傲,并且蔚为风潮地扩展到了饮食观上。

宋代文风对饮食文化的影响至深,体现了宋代文人在饮食的地位与取向,也成为社会主流风气的指标之一。宋代文人食存五观,举箸常如服药,宣扬“清、真、简”的饮食观。士大夫饮食“淡泊素雅”蔚为风尚,流传至今的“东坡肉”在宋代其实是淡泊饮食的代表,完全不同于今日成为盛宴的佳肴。

东坡肉相传出自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他不仅是著名的文学家,还是一位精于烹饪的美食家。东坡被贬于黄州时,马正卿为他购得黄州城东废地数十亩,筑有东坡雪堂,在贫困的生活中,苏东坡仿制前人的做法改良,将烧猪肉加酒做成红烧肉小火慢煨而成,猪肉色泽红润,汤质稠浓,味道醇厚。

苏东坡有首《猪肉颂》:“洗净铛,少着水,柴头罨烟馅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由于两宋皇宫不食猪肉,“御厨止用羊肉,不登彘肉”,此菜于黄州发起广受平民百姓欢迎,后传至南宋首府杭州,发扬光大,遂成杭州名菜。

东坡肉(摄影:龚安妮/大纪元)

茶饮兴盛 盛世清尚

中国饮茶风尚发展至宋代,已成为庶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北宋继大唐、五代之遗风,民间饮茶风气十分兴盛,不仅由城市到乡村,更从中原、江南扩及契丹、西夏、回纥等地方,自宋徽宗以来,多位皇帝皆嗜好饮茶,上行下效,民间有贡茶进献、朝廷有赐茶礼制,茶作为犒赏近臣及敦睦外邦的赐礼,两宋自王公贵族、士大夫文人,下至黎民百姓,全民嗜茶爱茶,茶肆到处林立,市井吃茶之风勃兴,已成为大众生活文化。

北宋王安石《议茶法》中说“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进一步提到“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国人传颂的开门七件事,语出吴自牧的创意连想,更有学者主张“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视为人类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完整不可或缺的一环,茶可饮、可品更臻及养生、修性的最高境界。

资深品茗者,经常透过茶与大自然神交,身心进入不饥不渴、怡情悦性、物我两忘的最高境界,暗合宋代理学“存天理、去人欲”,文人“清、真、简”饮食的核心价值观念。茶善于吸收天地山川云露的精华,茶汤中可品出花、菓、草、木泉、石等自然之味,加上人为手工技术与人文环境的衬托,品茗的内涵,对人而言能满足极大的时空幸福感。

清新空灵 径山香茗

宋代产茶地域辽阔,长江以南各省无不产茶,最具代表性的是福建官培的团茶以及两浙的草茶,“草茶”是指当时人所炒或蒸的松散茶叶,远望如同一堆细草之故。两浙地域靠近临安首府,经士大夫,文人与商贾传播,自然名声大噪,著名的有:双井、日铸、卧龙、宝云、香林、白云、天目及径山,笔者在19年前远赴浙江余杭的径山寺,经多次考察与茶品鉴赏,咸认不亚于杭州龙井(宋代白云茶),由于径山茶与茶法在宋代传播到了日本,成为日本茶道的发祥地,在台北两场“径山茶品赏会”,引发台北无数的淑媛绅士多重回响与感动!

自1991年秋季笔者第一次上径山考察,从完全无知到如获茗宝,短短的十数次现代品茗活动记录惊现,此茶拥有中草微量成分,能平缓现代社会冷漠、冲突、矛盾的心结,具有爱的质素,可以化解尘市带来的压力与毒素,这是径山茶最珍贵的地方。径山茶来自径山寺近千年禅修诵经功德,无形中为山灵与茶树长年吸收,开汤品饮时能令今人感受到清新、脱俗而澹远的空灵,当年评述:清、高、鲜、醇、嫩、润、匀、亮八字,味淡而韵长,具有久浸不涩、不异质的稳定特点。◇

径山寺1992 年采春茶画面(摄影:白宜芳/大纪元)

相关新闻
台原民小清华 海外分享饮食文化
怀石料理美在自然 美在造境
【亚城随笔】台湾印象:美妙的饮食文化
【亚城随笔】台湾印象:美妙的饮食文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