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巧用豆豉医病

翔龙
font print 人气: 11
【字号】    
   标签: tags:

王勃不仅是著名的文学家,还懂得医药,曾将豆豉入药医治危病。

滕王阁,是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时任洪州都督)于公元653年建成,由于落成之日,适被封为滕王,因以名阁。

公元675年重阳期间,时任洪州牧(现南昌)的阎伯屿在滕王阁上大宴宾客,而“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正前往看望任交趾令的父亲,恰好路过洪州,因此被邀请。席间,阎伯屿展宣纸、备笔墨,请在场的文人学士为滕王阁作序。

这日,天高气爽,矗立于赣江一侧的滕王阁显得极为高大雄伟。站在高楼上,望着赣江那迷人的风景,年少气盛的王勃也欣然命笔。王勃所作的〈滕王阁序〉对仗工整、言语华丽、一气呵成,待写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之句后,引来一片喝彩之声,阎伯屿更是为其拍案称绝。

翌日,阎伯屿又专门为王勃设宴。连日的宴请,由于过度贪杯并感外邪,阎伯屿突然感到浑身发冷、汗不得出、骨节酸痛、咳喘不已、胸中烦闷、夜不得寐。一连请来了十多位当时的名医诊治,众医都主张以麻黄为洪州牧入药治病。

但这个洪州牧也略懂中医,说道:“麻黄峻利之药,我已年迈,汗出津少,用发汗之药,就同釜底加薪,不可!”医生们听后都一筹莫展:不用麻黄,症候难解,药效不佳,如何治病?

王勃前来阎府告辞时听说此事,便提出可用豆豉一试。

原来,王勃来到洪州之前,在河岸沙摊上见一位老翁正在翻晒大豆,而茅屋前分别放置两口浸泡着中药的大缸。王勃在长安跟名医学过草药,看到一口缸里浸泡着青蒿、藿香、佩兰、苏叶、荷叶。

王勃指着另一缸不认识的药水问老伯,老伯答道:“这缸中是麻黄浓煎取汁,回头与另一缸药汁相混用以浸泡大豆,然后煮熟后发酵便可做成豆豉,用来做小菜。”王勃尝了几粒豆豉,顿感一股清香直冲鼻窍。

如今,王勃见众医束手无策,心想:“这位阎伯屿大人久霸一方,无法勉强其意。然而,麻黄是方中要药,不用则无可治疗,古人用大黄豆卷代之称为‘过桥麻黄’,如今何不用豆豉代替麻黄呢?”

然而,当王勃提出自己的想法后却遭到众名医讪笑,阎伯屿本人虽也认为豆豉只是当地土民的小菜,却经不住王勃一再相劝,在连服三天豆豉,阎伯屿没想到自己竟然汗出喘止、胸闷顿减并能安然入睡,没过几日疾病痊愈。
 
王勃用豆豉治大病的消息传出来后,豆豉便从洪州传遍了大江南北。@*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历观天下人、事、物,无信则不达,有信才能立。人是如此,“人无信不立。”如此才有信人,人信之说。然而事物又何尝不是如此?
  • 人以利交,利尽人散;人以名重,名损人轻;人以情交,情变人伤;人以仇怨,气恨终生。
  • 趋吉辟邪,在今天的中国,有着广大的信众,其群体效应显着。人们在潜意识中认为有危害自己的而自己又看不到的生命。怎样能有效取得防范它,躲避它的具体方法,从远古时代就是人们刻意追寻和努力实践的目标。
  • 书中草莽英雄仗义除害,使读者得到满足,是《水浒传》深受喜爱的重要因素。大快人心的情节、生动的人物面貌,与宣扬忠义的小说宗旨,得以让此书辗转流传至今。
  • 为什么要给女儿们的“行”诸多规范?其实这是人类智慧与经验的累积,摘选出对女儿们普遍合适的言行准则,希望女儿们能平顺一生。
  • “中国结”是中国特有的民间手工编结装饰品。中国结始于上古,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经过几千年时间,它从实用绳结技艺演变成为今天这种精致华美的艺术品。
  • 《孝经》讲述的是为人行孝的道理,其中很多名词论述的都是春秋时期之前的事情,比如“卿大夫”一词,说的是仅次于诸侯的臣属,在现代就相当于各级官员...
  • 祭祀,中国神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献《周礼.天官.大府》记载:“邦都之赋,以待祭祀”,《左传.文公二年》中也提出:“祀,国之大事也。”也就是说,国家所征的税赋,就是用于祭祀的,因为这是一个国家的大事。祭祀是敬天地,不忘先祖的重要表现。
  • “闭门羹”一词常见于被拒绝的场合,如某某人因不懂礼貌,故而造访他人时总是吃闭门羹。为何是闭门“羹”而不是其他的菜,这其实是有典故的。闭门羹不是形容词,确实有这道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