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莲:醉翁之意“醉”在何?

——《醉翁亭记》评析

李青莲

人气 2
标签:

【大纪元2012年04月20日讯】 一.作者写作背景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他出身贫寒,4岁丧父。24岁考取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历任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由于他直言敢谏、屡遭诬陷和贬斥,死后谥“文忠”。有《欧阳文忠公集》存世。他在文学上有较高的成就,散文尤为突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者在宗仁宗庆历六年(1046)被贬滁州(今安徽滁州)任太守后,他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主持和尚智仙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作息、饮酒。作者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亭名。本文是作者被贬滁州的第二年写的游记散文。传说此文一出,朝野上下远近争传。千百年来,这篇散文成为传诵的佳作名篇。

二.原文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石出者,山间之朝暮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鱼,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三.译文

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的许多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秀丽,远远望去树林茂
盛,幽深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行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从两座山峰之间飞泻而出的山泉是酿泉。山势回环,路随山转,有座四角翘起,像鸟展翅欲飞,紧靠泉边的亭子是醉翁亭。建亭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给亭子命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少量的酒就醉了,他的年龄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真意不在喝酒上,而在于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要说那个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显得昏暗,这明暗变化的景象,是山中早晚的景色。春天野花开放,散发出幽香,夏天挺秀的树木绿荫浓郁,秋天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天水位低落石头露出水面,这是山中四季不同的景色。早晨进山,傍晚回来,四季景色的不同乐趣也是无穷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路,小孩由大人抱着、领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是滁州的百姓在出游。来到溪边钓鱼,溪水清,鱼儿也肥,用酿泉水酿的酒,因泉水香甜,酒色也清澄,山中各种各样的野味野菜在面前摆着,这是太守在宴请宾客。饮酒酣畅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或起或坐大声喧哗的,是宾客在欢乐。面容苍老,满头白发,醉醺醺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夕阳已坠山头,人影纵横散乱,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在后面。树林茂密成荫,鸟雀到处鸣叫,游人离去鸟雀在欢唱。然而鸟雀只知道有山林就快乐,却不懂游人的快乐;游人只知道跟从太守一同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把他们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醉了能和大家一起快乐,酒醒又能用文章来记述这件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

四.作品评析

本文通过对醉翁亭优美环境和出游之乐的描述,抒发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环境和命名缘由。

作者在本段从远山写起,采用空间变换的手法,运用移步换景,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写景,描绘了一副山水相映的美丽图画:群山环绕——琅琊秀色——酿泉流水——山亭展翅。山与水相依,泉与亭的来历,只言“太守”,不言身份,成为全篇的一个悬念,然后引出雅号的由来及命名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而寓之酒也。抒发了作者放情山林,醉在山水的情怀。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本段写景运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先写朝暮景色变换之美,早晨有宁静之状,清新之息,傍晚则有昏暗薄暮之气。后写四季景色变化之美。作者选取了最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来加以描绘。芳草萋萋,幽香扑鼻是春光,林木挺拔,枝繁叶茂是夏景,风声萧瑟,霜重洁白是秋色,水低石出,草木凋零是冬景。最后一句作总结陈述,照应前面的描写,总归为“乐亦无穷”,余韵不歇。

第三段:写滁州人游乐,太守宴乐。

本段重在场面描写。先写滁人游,描绘一幅太平祥和的游乐图。在这副图画中有“负者”、“行者”,有唱有憩,前呼后应。有老人,有小孩,往来不绝,十分热闹。这个场景映在太守眼里,就更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写太守宴饮之乐,作者故意宕开一笔,不直接写宴席,从捕鱼酿酒写起,另有情致。宴饮所需,除酒外,大多就地取材,意在表明滁州地的富足,野餐的简朴。虽没有王公贵族府第宴饮的奢华,但与滁州百姓一起宴饮的乐趣无穷,所以“众宾欢”“太守醉”。在他所治理的滁州这一方土地,可谓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太守也就乐得其醉了。勾勒出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的游乐风俗图。

第四段:写日暮醉归

作者先写了醉罢晚归的情景,然后写了“乐”的几种情境。一是禽鸟之乐,二是游人之乐,三是太守之乐。太守之乐的境界最高。及至文末,“太守”已出现九次方道出姓名,解开悬念,文章也嘎然而止,饶有余味。

纵观全文,作者虽谪守滁州,但他没有消沉,而是积极乐观,体现在作品中是
以“乐”贯穿全文,且乐得其醉。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为信念而醉。表现在:为醉翁亭远近左右山水相映的旖旎风光、优美的生态环境而乐得其醉;为琅琊山朝暮、四季景物各异的美景而乐得其醉;为自己能坚定信念为民造福,体恤民情,受到百姓的拥戴,被百姓的真情所感染而乐得其醉;为经过自己励精图治使滁州达到了政通人和,百姓殷实富足而乐得其醉;为滁州百姓老老少少、络绎不绝出游那种怡然自乐、幸福安康的情景而乐得其醉;为与宾客、游人宴酣畅快而乐得其醉;为置身百姓中能与百姓同乐,把他们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而乐得其醉。真可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百姓安康。这种宽广的胸襟,旷达的情怀,高尚的情操,崇高的精神境界,令人敬佩。再看当今,中共体制下的为官者,以破坏生态环境与人伦、损害百姓利益满足自己的私欲而乐得其醉。真可谓:为官一任,贪腐一方,百姓遭殃。

总之,《醉翁亭记》可谓是一篇饶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读后使人感慨的千古明文。面对当时艰难的国运,作者以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坚定的为官概念在逆境中不但努力治理滁州取得了可观的成绩,而且还以精美的文笔给我们留下了这篇宝贵的文化遗产,真令人赞叹!

相关新闻
李青莲:国际独裁暴政逐一瓦解 敲响中共的丧钟
李青莲:中共独裁暴政体制下的法律
李青莲:中国教育现状之我见
李青莲:列车上的见闻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