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与修练(4)

武术与修练(4)

赵艾伦
font print 人气: 244
【字号】    
   标签: tags:

3. 分流

(1)华南分野

1.1 内家南派

明代嘉靖年间,陕西西安王通为武将,其子王宗,聪颖好武,从一隐名道长学练太极拳,深得精要。时有西安陈州同,从王宗学太极拳,后回浙江余姚,将太极拳带至南方。陈州同传白锦道长,立武当派白锦门。至清初,武当门派有清汶派,至观教派,菲子教派等。

明代嘉靖年间,孙十三老从一武当云游道人学练太极,继承并教传与浙江鄞县张松溪。此后,张松溪复收徒教学,称武当内家拳松溪派。松溪所传弟子中,以四明叶继美为魁。

叶继美所传弟子中,以单思南为胜。单思南所传弟子中,以王征南最特出。王征南早年从军,以“七矢破的,补临山把总”,屡立战功,官至“都督佥事副总兵”。 因参与反清复明事败,隐居乡野,秘收众徒传武。

明末清初大文学家、思想家黄宗羲之子黄百家,拜王征南为师,王征南去世当年,黄宗羲为其撰写墓志铭;其中首创提出武术内外家之分野。黄柏家着《内家拳法》及《王征南先生传》,全面介绍了王征南的内家武术。

清代康雍年间,江苏江甯人甘凤池,自幼敏慧,勇猛过人,早期拜少林寺僧朝园和尚及一念和尚学练少林拳。继拜峨嵋山了空大师学修内养功。后至浙东四明山,从黄柏家研练内功;悉得内外家功理精要,综合学练心得,自创一套拳法,名为“花拳”;其后,创立“武当金蟾派太极功”。其性秉公仗义,施医济世。 著有“花拳总讲法”,世称其为江南大侠。

此后,南派内家拳艺广泛传播,最胜为四川地区。

1.2 南少林派

河南嵩山少林寺为唐代立功,唐太宗赐命“僧兵”,并准许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十座分寺。智空和尚受命被派往南方兴建少林分寺。智空来到福建,开拳教功,筹地建宇。

最早的有莆田林泉院建于唐代贞观年间;泉州东禅院,建于唐代广明年间。随后继续建有佛清的少林寺,诏安的长林寺,东山的古来寺,及仙游的九座寺。由此,少林拳法传布于南方,世称南少林派。

1.3 南拳

南少林派至善禅师创编了一套“五祖拳”,其弟子洪熙官创编了“洪拳”,另有蔡、莫、李、刘四徒分别创编了自已的拳路。由此组成南少林派的武术基本内容。 其套路演练具有与原来北方少林全然回迥异的南方独特风格。

南少林拳除在广东、福建得到盛传外,在浙江、江西、广西、香港、澳门各地均有流传。其后,广东新会人陈享自幼随父练“佛家拳”,后又从蔡福和李友山学练,随从业为武术教头。经总结实践和教学体会,融三家拳法于一炉,自成一系,名为“蔡李佛拳”。

福建永春县有一女子名严咏春,人称严三娘,爱好拳武,出类巾帼,自创拳路,名为“咏春拳”, 广传于福建和广东。福建福宁人方种,精少林拳,其女方七娘自幼随父习武,尽得其技。及长,她模仿白鹤动作形态,揉入少林拳法中,创编成“白鹤拳”。后与其徒曾四结为夫妇,定居永春,广传其技,故亦称“永春白鹤拳”。

明末清初,南海平州人林世荣,出身武术世家,师承吴全美、黄飞鸿,所学融会贯通,以洪拳与佛拳为基础,模仿虎爪鹤啄之犀利,虎扑鹤鸣之形象,创编成拳套,名为“虎鹤双形拳”。流传于广东海南一带。

(2)华北分野

2.1内家北派

2.1.1太极

河南博爱唐村有“千载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年,原名无极寺,东魏武定三年改名为千载寺。千载寺原寺规模宏大,与洛阳白马寺齐名。全寺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无极殿,三教堂,东侧有三圣祠,供奉伏羲,文王,孔子,再往东为太极宫,内有老君殿,太极殿,药王殿等,为典型之三教合一圣殿。

明代嘉靖年间,山西阳城小王庄有名王宗岳者,师从一云游道人学得张三丰之嫡传太极拳法;深研精练,造诣殊深,人称北方大侠。王宗岳继承三教合一至理,秉承佛家至善,道家无为,儒家仁信之风,承传慎教张三丰之太极殊艺,经商来往于山西河南之间;千载寺地处必经之路。

千载寺,时为搏公道长和董秉干老道居修之所。二道人素有武功根底,精于通背缠拳,及多种兵器,甚具修为,并为三教合一之承传者。王宗岳与之甚契,乃授教二道人“十三势软手”,“十三势论”,及 “十三势名目”,此系张三丰真传之太极精髓,称为“八门五步十三势太极拳”,简称为“十三势”。

王宗岳路过河南温县赵堡镇时,偶遇蒋发,蒋发时年弱冠,知王宗岳为技绝高人,坚拜为师。王宗岳携蒋发回山西,教传七年,蒋发悉得其传,转回赵堡开始教传所学太极绝艺。

时河南怀庆唐村有李春茷携其子李仲、李信共至千载寺从搏公道长和董秉干二位道人学练武艺。

同时河南温县陈家沟有陈奏廷,亦名陈王廷,与李氏家族系姑表亲,亦去千载寺学武。陈奏廷与李仲、李信在千载寺结拜兄弟,跟随二位道人弘扬三教合一,学练无极功,通背缠拳,刀枪剑棍,临阵兵法,及 “十三势软手”。

李仲、李信与陈奏廷三人在千载寺共同用“十三势”功理,将部分通背缠拳柔化,创编一套新拳路,称为“太极养生功”。

陈奏廷将在千载寺所学所创全部带回陈家沟,教传陈氏家族。陈奏廷早期曾从李际遇学过少林红拳,加上原有某些民间练武动作,原本偏刚,自嫌欠佳。自千载寺归后,欲去复学,后逢机缘巧遇蒋发,乃请蒋发至陈家沟,重新学练“十三势太极拳”。

陈奏廷之后代家族中,以陈有本教拳声望最高,徒众最盛,但其所授拳路系为众所乐的“太极养生功”。并未重视“十三势”,从而“十三势太极拳”在陈家沟反被冷落弃置,终于中断传承。

陈友本所教传的“太极养生功”即为目前流行的“陈氏太极拳”之原型。

蒋发回赵堡镇后,传“十三势太极拳”于邢喜怀,邢喜怀传张楚臣,张楚臣传陈敬柏,陈敬柏传张宗宇,张宗宇传其孙张彦,张彦传陈青平。赵堡太极拳第四代传人陈敬柏打破拳艺不外传的禁锢,广收门徒。陈奏廷的重孙陈继夏在赵堡镇随陈敬柏学太极拳。陈继夏传太极拳于陈秉旺,陈秉旺传“十三势太极拳”于其子陈长兴。

河北永年人杨露禅向陈家沟陈长兴学太极拳,又向赵堡陈青平学太极拳理,创造了“杨氏太极拳”。杨露禅将其太极拳带到北京,在端王府传授王公大臣,由此太极拳发扬广大。

武禹襄向赵堡陈青平学太极拳,创造了“武氏太极拳”。李瑞东向杨露禅学太极拳,创造了“李氏太极拳”。吴全佑向杨露禅学太极拳,创造了“吴氏太极拳”。 孙禄堂师承承传武氏太极拳的郝为真,创造了“孙氏太极拳”。

这时,内家北派后来居上,超过了内家南派的发展。

内家南北两大派系以外,还出现了一些其他流派。明代嘉靖年间,安徽歙县宋远桥在武当山学练“十三势太极拳”,秘传于其家族。江苏江宁甘凤池创立“金蟾派太极功”。武当山道人培元尘传承“独龙派太极拳”。道人吴鑫良传承“武当道家太极拳”。北京白云观安声远道长传承“原始太极拳”等。

2.1.2 行意

姬际可,字龙峰,明代万历至清代康熙年间山西蒲州人。早期曾去少林寺习武,路过千载寺,得六合枪术及十三势软手身法。回蒲州,在黄河滩练就六合神枪,赴少林寺试艺。

往来途中,于黄河边中条山谷,观各种飞禽走兽行状,体悟十大真行之精义,在清庭禁止民间私藏兵器之限令下,秉六合枪之理法,创心意六合拳。姬际可后至少林寺时,经少林寺方丈恳求,于少林寺传艺。在少林寺珍藏资料中,即有《姬老师枪谱》。

清代雍正乾隆间,姬际可之徒孙河南李佚名曾将其所着《心意六合十大要论》赠给少林寺一份,为少林寺历代珍藏。

姬际可融合“一身五弓”与“十大真行”,由枪化拳,开创“心意六合拳法”,成为这一拳派之始祖。

师承姬际可之弟子有曹继武与马学礼。曹继武传戴龙邦和李洛能,李洛能将心意六合拳改称行意拳,传郭云深和刘奇兰,及其他诸第子。诸弟子均功法精深,其中郭云深与刘奇兰造诣殊胜。

2.1.3 八卦

董海川,清代嘉庆年间河北文安人。幼学少林罗汉拳,以武勇著名乡里。当其访游至江南九华山时,遇一道童,该道童善武,董海川试之竟不敌,乃求其引见道长。毕澄霞道长见其恳切意诚,随留下习武。

所学武艺,以动为本,以变为法。似从道家的“转天尊”绕圈走圆导引术融合武技攻防招势,用易理阐述拳艺运动功法而形成的另种武艺套路。年逾八载,董海川辞师北归。至此,逢无敌手。后至清肃王府任护院总管,名震京畿,府内外授徒甚众。

董海川之亲传弟子中,以程庭华与尹福最富盛名。程庭华之弟子中,以孙禄堂最殊胜。

杨露禅在京畿端王府教拳,名胜一时,人称杨无敌。董海川派弟子到端王府请杨露禅一聚。两人交手比试,一为太极高手,一为八卦宗师,奇招绝技,来来去去,层层叠叠,难分胜负。从此,太极八卦两大内家拳派结为挚友,相互沟通,融洽相处。

行意拳家郭云深与刘奇兰闻董海川之名,二人同去肃王府与董海川较艺。比试彻夜,不分胜负,互惜深功,结为金兰。由此,太极、行意、八卦,三大内家拳系,互尊互敬,互助互补,形成中华武术史连理枝上的三朵奇葩。

2.1.4 内家北派之峯

孙禄堂,河北完县人。咸丰十年(1860)诞生。

自1868 年至1872 年,学练少林功法,包括内功、轻功、散手及暗器。1872年,被行意拳家李奎垣收为弟子,学练行意拳。1875年,李奎垣见其天资颖慧,将其荐给李师郭云深。从此,孙禄堂跟随郭云深深造行意拳八年,其间结识了刘晓兰、宋世荣、白西园、车毅斋等行意名家,深得多方教益。

1882年,经郭云深推荐,孙禄堂赴北京从程廷华研习八卦拳。1884年,程廷华鼓励孙禄堂效当年董海川访游天下,以臻至境。1885年,孙禄堂开始云游。访少林,朝武当,上峨嵋,遍览名山大川,寻觅知名武林人士,较手则胜,多次遇匪,所向披靡。

在访游中遇一奇人,系一张姓云游隐道,授其修心养气大法,自然辟谷,清腹净身。孙禄堂将此内功心法融入行意八卦拳法之中,达到腾足凌空,剑射灵光之境。 随后,于蜀中从一高僧研修《易经》,于武当随一隐道结芦讲习丹经。如此邀游寰宇,先后历时三年余,于1888年秋,返回保定。

回家未久,当地拳家甚忌之,群谋暗箅,于一茶店对孙禄堂前后伏击。孙禄堂武功巳臻至空,骤临不测,感而随通,剑气迸发,若电光击人,其前后偷袭者均跌仆于地,余者逃散。

其后,孙禄堂创立蒲阳拳社,收徒教拳,同时深研易经黄老奇门遁甲诸学。

1900年,庚子之乱,孙禄堂不安,赴北京探视程廷华,始知其已牺牲,乃返。

随后,清庭于京郊举办一次“天下英雄会”,邀集南北各派武林高手前来比武。 孙禄堂经比试,技冠群雄,人称其为“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

1907至 1908年间,徐世昌慕其武艺,聘请孙禄堂至奉天为其幕宾。其间,俄国及欧洲格斗冠军彼得洛夫到奉天,俄公使馆提议,邀孙禄堂与彼得洛夫比武。孙禄堂应邀前往,轻取之,名震海外。

1909年,英国大力士奥比音在上海登广告,谓“东亚病夫”该打。天津迷宗拳名家霍元甲决定南下上海应战奥比音,特邀孙禄堂同往,为其压阵。及至上海,奥比音不敢接战,闻风逃之。

1913年,孙禄堂在青岛参加 “世界大力士格斗大赛”,孙禄堂以全胜战绩荣获总冠军,震动全世畀。

1914年,孙禄堂在北京遇太极名家郝为真,谦请教益。郝为真倾心相授,孙绿堂拆节持弟子礼 。由此,孙禄堂得以融合行意、八卦、太极于一体,参儒道两学,合丹经易理,用太极图形,以先后易数,创立孙氏太极拳。

自1915年至 1919年,孙禄堂先后编著出版《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及《太极拳学》。

1918年10月,徐士昌接任大总统,孙禄堂应徐士昌亲聘,入总统府任武承宣官。

1920年,日本大正天王钦命大武士,全日本柔道冠军阪垣一雄专程来华,向孙禄堂挑战,找到孙禄堂家中。孙禄堂与其接手试技,轻而取之,阪垣深服,愿出两万大洋投拜孙禄堂为师,孙禄堂婉拒之。

1922年,孙禄堂离开总统府,于北京中山公园专志讲授拳学。

1923年,孙禄堂撰写《拳意述真》出版。阐发“拳与道合”、“由拳悟道”之真谛阶梯。

1925年,撰写《八卦剑学》,阐发剑术真谛,由拳剑而生慧剑,以臻剑合于道,人通于仙。时任直隶督办的剑术名家李景林深服之。

1926年,孙禄堂与一姓关的隐道同处一室,合道修真。其法不传六耳,闭户谢绝世人。

1930年,日本又选派六名格斗高手来华,指名向孙禄堂挑战。孙禄堂以一对五,平躺于地,由五位日人由上下压,号令三声,是否能起。当号令至“二”时,孙禄堂腾然而起,五位日人被发出数丈开外,扑地而滚,群皆惊服,日人愿出二十万大洋请孙禄堂东渡日本,教授拳术,孙禄堂婉拒之。

1933年,孙禄堂预言自己驾鹤之日。于同年十二月,其对家人曰:“仙佛来接引矣”。端坐室中,一笑而逝。@*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武术,是一种需要身体各部肌肉,各个关节以及内脏器官都要参加活动的运动。膝关节、髋关节和肩关节的灵活性以及腰部的柔韧性、上下肢的力量和气息的调动,在武术运动中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武术家们常说:“打拳不溜腿,到老冒失鬼;练拳不活腰,终究艺不高。”
  • 吻靴主要是锻炼小腿后部的腓肠肌、比目鱼肌及跟腱的伸长性,同时也锻炼了小腿前部的胫骨前肌和肌腱的收缩性。另外,由于屈膝下蹲,也锻炼了腿部肌肉的力量与弹性。
  • 前俯腰主要是锻炼腰椎的关节、软骨和韧带的柔软性,使腰椎在运动中能够达到前屈的极度。
  • 马裆步主要锻炼股直肌、缝匠肌、内外侧肌、胫骨肌、腓骨肌和比目鱼肌等的力量。
  • 混元桩主要锻炼周身气血的活畅,并增强腿部股直肌、胫骨前肌、腓肠肌、比目鱼肌等肌腱及脚部韧带的力量和坚韧。
  • 肘鼎主要是锻炼三角肌、肱三头肌、肱二头肌和肱前肌等肌肉的力量。
  • 松肩训练是锻炼肩关节灵活性的主要项目,也是鼎臂训练以后所必须要做的活动性练习。《华拳谱》曾说:“臂有力而肩僵,拳之挥动何能自如................
  • 马步冲拳动作是1两脚开步站立,两腿屈膝半蹲为马步,两手握拳抱于两腰侧,拳心朝上,拳眼朝外;2右拳庆腰部向前平伸冲出,变拳心朝下
  • 武术在套路运动方面,分徒手和器械两种,包含着轻快飘逸的,雄伟浑厚的、趺扑翻滚的,舒展劲拔的,短小紧削的,柔的、刚的、慢的,快的等等不同的内容与形式..............
  • 弹腿预备要领是当左手做动作时,眼睛注视左手;当右手做动作时,眼睛注视右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