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加国谈育儿】

恐吓的话尽量别说

金玫
font print 人气: 1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012年01月01日讯】

一天,到朋友家做客,彤彤妈妈忙着招呼我们,五岁的彤彤也懂事地帮我们搬凳子,我看着可爱的孩子,顿时心升爱恋,弯腰想抱起彤彤,没想到孩子马上跑开了,并且一边跑一边说:“不让抱,别把我卖了。”弄的我好不尴尬,问缘由,彤彤妈妈哈哈大笑说:“我们常告诉孩子,千万别让陌生人抱,抱走就把你卖了,就见不到妈妈了。所以孩子从不让陌生人抱。”

由此,我想到许多妈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些无心之言却无意中伤害到了宝宝幼嫩的心灵,是不是应该有一些必要的“语言禁区”呢?

当宝宝顽皮不乖时、当宝宝任性哭闹时……很多妈妈都会使出“恐吓”的招数——“你再哭,大怪物就把你叼走了!”、 “你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

的确,这些招儿用起来可能当时收效不错,但长此以往,却会使宝宝对生活失去安全感,甚至形成胆小怯弱的性格。

想起我女儿小时候的一些事, 那时我工作很忙很累,到晚上想休息时孩子却精神的很,怎么也不肯睡觉,怎么办,我就采用了吓唬的方法,我故意用手捂着孩子的眼,小声告诉她:“天黑了,我们赶快闭上眼睛。”加上我故意做出的害怕的表情,孩子真的不敢再出声,闭上眼睛慢慢随我一起入睡了。可是到孩子长大了的时候,孩子还是很害怕天黑。我很后悔,这对孩子的性格形成也会有一定影响,胆子比较小。

所以我建议,当孩子因为某些事而哭闹时,妈妈们可以采用转移注意力的办法,先使孩子的抵触情绪趋于缓和,再告诉他们要求的不妥或行为的不当。也可以使用冷处理的方法对待孩子的哭闹,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学习自己调节情绪。

我就想,如果是现在遇到女儿那时的问题,我想我会想办法让孩子白天少睡觉、玩够,到我需要休息的时候孩子恰巧也困了,而不是采用吓唬的方法。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直接影响到孩子。 张女士是个女强人,为人处世也很懂得谦让和礼貌,而唯独在家里和先生时有矛盾,常常为了一点小事便吵吵闹闹,甚至打的不可开交,在孩子面前也一样。
  • 现在网络游戏几乎充斥全球,有网络的地方基本都有网络游戏,网络公司为了经济利益,想方设法设计出适合各个年龄段、各个社会阶层各类人群的游戏,有些是娱乐性质的,如网络农场、牧场,在那里可以种花种草,在那里“偷”不犯法,反而是乐趣,看着那些虚拟的几百万上千万钱币,有多少人半夜不休息就为了偷邻居家的几棵菜。当然还有一些交友方面的,还有一些简单的动手动脑游戏到智力竞赛级别的,还有竞争竞赛、枪战、游击、甚至梦幻幽灵、大型游戏甚至还有诸如另类空间的生活等等,使人一旦陷入就很难自拔,尤其是自制力差点的小孩子们,一旦沾染、入迷,几乎不再可能放弃。
  • 每个孩子在小时候都是最讨人喜欢的,很听话也很乖巧。因为那时他们很纯真,就像一张白纸,干干净净,可是随着慢慢长大,他们开始变得不再那么让人喜欢了,最明显的变化应该是在通常所说的“叛逆期”。
  • 我们常说淘气和顽皮是孩子的天性,但是如果这种淘气和顽皮已经发展到不分时间、地点、事情,孩子一味任性而为,那就是很糟糕的一件事情,这种坏习惯也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Devis就是这样的一个让人头疼的淘气包。
  • 一次带学生野外旅游的活动中,我带的39个学生,都表现出积极的热情,然而活动不到一半的时间的时候,有些学生就不想继续了,为什么?有的说:太累了。想休息。 而大多属人还都兴致勃勃的没有休息的意思。 “老师,开空调吧,太热了。”常爱抱怨环境不适的小静说。
  • 新新今年五岁,他妈妈谈起他的时候谈到了这样一件事:前两天她去接新新的时候,老师说新新打小朋友。她很生气,可新新说:“因为明明抢玲玲的饼干,我帮玲玲抢了回来。”
  • 炎炎的爸爸小张从小家境比较贫寒,成长过程中吃了很多的苦,前些年经过拚搏,做了一些大生意,手里有了一些钱,赶上出国热,也到加拿大做了投资移民,小炎炎出生后,爸爸视炎炎为掌上明珠,捧在手上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绝对不能再让我的孩子受我那罪了。于是从孩子生下来,孩子就像泡在蜜罐子里一样,什么都要最好的,别人有的他一定得有。
  • 一次朋友聚会,谈到子女们的情况,大家都非常羡慕刘大姐有一双懂事省心的儿女,纷纷讨教育儿经,刘大姐哈哈一乐说,什么育儿经啊,就是早点让他们自己管自己,也免得我为他们操心。
  • 有朋友曾介绍她的育儿经:对待无理取闹的孩子,语气要温和,态度要坚定。听后感觉很受益。 。
  • 孩子的习惯在其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会决定他们的行为和选择,好习惯会让孩子受益一生,助其在未来工作生活中脱颖而出。培养良好的习惯,需要长期的训练才能养成,要先从家庭教育入手,尽可能在家庭中树立起孩子良好习惯的意识。作为家长,一定要在孩子的习惯培养上下大功夫,要讲求方法,有针对性的指导。
评论